当前位置:首页->中交新闻->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智”造新“梁”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8日

  薄雾微曦,杭宁联络线项目智慧梁厂内,龙门吊舒展钢铁臂膀,将一片长30米的箱梁平稳吊离生产线。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地面不见杂乱,只有设备运行的指示灯与数字屏的微光交织,勾勒出井然有序的生产图景。

  杭宁高速公路湖州市区联络线项目全长约14公里,一公局集团承建的土建三标长约6.8公里,需架设2488片板梁。结合工期与施工安全考量,项目决定采用预制梁板工艺。“我们要突破常规,提升效能,确保每片梁体‘完美诞生’,做智慧梁场。”项目经理董耀文在青年先锋队启动会上语气坚定。
  踏入梁厂,钢筋碰撞声与机器嗡鸣交织,脚下却不见裸露交错的电线水管。“秘密就在脚下。”董耀文指向脚下地坪解释道,“我们为梁厂构建了一套高效的‘地下经脉系统’,所有供水、供电、供气管道被精心整合,深埋于PVC管沟,像城市管网一样直通每个工点。”这不仅让梁厂解决了散乱难题,释放了地面空间,更为“流水作业”的高效运转铺平了道路。
  来到钢筋加工中心,半成品钢筋整齐码放在方钢“货架”上,长短粗细按型号分区,每排“货架”旁都立着醒目的标牌,标注着规格和用途。“以前找根钢筋像大海捞针,半天找不到急得冒汗,现在像逛超市一样又准又快,需要啥一目了然。”困扰工友的琐碎被智慧彻底“清空”。
  梁板预制厂内,工人正井然有序安装模板,卡扣拧紧的声响均匀利落。再往里走,成排的预制板整齐排布,像列队的士兵般间距统一。如何做到又快又好?秘诀就是标准化、模块化。3条自动化生产线配备12个移动底模和能滑动的智能侧模,胎架、台座等关键设备经过团队精心设计,像搭积木一样通过标准化接口拧螺丝式连接。“更换面板就像换手机壳,不动骨架主体,半小时便可更换完成。”项目总工程师包仕淳眼里满是自豪,“现在每天稳定产出3片30米大箱梁,再不用像以前那样,换次模板就得折腾大半天,为大规模高质量交付奠定了硬基础。”
  地面规整了,物料寻获便捷了,项目如何管好物料、节约成本?董耀文笑着掏出手机,指着屏幕中央的一款APP说:“瞧,这就是‘智慧大脑’。”点开平台界面,跳动的数字清晰记录着每批材料的消耗。“以前工程结束才知道材料浪费了多少,现在每一份料都在眼皮子底下经过,有丁点异常消耗立马就能发现。”精准管控让材料浪费成了过去时,每一方混凝土都用得明明白白。
  在梁厂内还有更多“无声的战士”在各个角落支撑着这场生产革命。全自动污水处理系统如同施展“净水魔法”,将浑浊废水与雨水净化回收利用,年节水超2万立方米,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节省了“金山银山”;针对蒸养环节的高温极端环境,更可靠的液压移动台模装置坚守岗位;智能电箱、36伏低压供电、“焊有序”平台等18项创新举措共同构筑起坚实的基石,让安全、环保、质量、效益在此得以完美呈现。
  这座藏在西塞山下的智慧梁厂,正用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数字智能的深度融合,让每一片梁板都带着“智慧基因”,为交通工程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而持久的新质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