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身中心的平面控制精度从5厘米提升到3厘米,这2厘米的突破是对我们质量管控最大的认可!”看着西拉沐沦特大桥最后一根桩基顺利浇筑,项目总工程师张铮感慨道。
中交路建承建的内蒙古西拉沐沦特大桥为丹锡高速经乌段控制性工程,位于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的浑善达克沙地。大桥全长2064米,处于风积沙覆盖的U型峡谷中,是一座六塔七跨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今年年初,大桥的最后一组桩基开始施工。按照工程设计,要在自然坡角将近40度的风积沙地质中打设12根桩,又高又陡的岸坡加上风积沙地质条件,要想实现桩身中心位置平面误差控制在5厘米以内,难度可想而知。
实现高精度打桩的第一步就是搭设施工平台。施工平台是在斜坡上开挖的水平作业平台,为机械设备提供稳定作业环境。可是,由于风积沙松散,不具有粘结力,极易发生滑坡、坍塌,施工平台无法成型,项目团队一时想不到好的对策。
一天,张铮爬楼梯时看着脚下的台阶来了灵感,“如果把施工平台分层开挖形成台阶,加固后填筑成统一高度,平台不就稳固了?”他立即把想法分享给团队成员,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张铮和项目团队创新提出了“台阶法+简易水泥土搅拌桩岸坡加固+旋喷桩无护筒钻孔灌注桩”工艺,具体就是先利用高压旋喷桩对施工平台四周进行初步稳定,再逐级开挖形成“台阶”,同时借助高压旋喷桩,形成封闭环状圆筒,对灌注桩钢护筒进行加固,最后把“台阶”填筑成统一高度,施工平台便正式完成。“新工艺的实施,使得加固效果层层叠加,施工平台稳定性大大提高,为高精度打桩奠定了基础。”张铮介绍。
施工平台搭设后,打桩作业驶入了快车道,可没想到卡钻问题又冒了出来。“张工,第6根桩的钻头提不起来,在78米处卡死了!”听到对讲机里传来的消息,张铮心里咯噔一下,立即赶往现场。原来是旋挖钻头在清理沙岩混合层时,破碎的岩石挤压在钻头周围,致使钻头无法提出孔外。“卡钻对钻孔中心位置的定位有着不利影响,必须尽快解决!”张铮随即带领团队人员成立技术攻关小组,从施工图纸到现场踏勘,从钻机机型选择到钻头尺寸,逐个对比分析。攻关中,一款反循环钻机进入了大家的视线,由于反循环钻机可以利用内外压力差,将沙岩混合物与冲洗液共同排出,正好避免卡钻问题。最终,一种“旋挖钻机与反循环钻机”接力施工方案正式落地,遇到沙层和岩层后,选用旋挖钻机分级取芯施工,钻至沙岩混合层时,则改用反循环钻机。“这场接力赛,不仅避免了卡钻难题,保障打桩质量,还加快了施工进度。”张铮介绍。
经检测,桩身中心位置的平面偏差控制在3厘米以内,较设计标准,实现了2厘米的提升,桩基检测质量全部为一类桩,质量控制成效显著。
(实习编辑:新闻中心尹训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