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南通市通州湾,晨光初现,四航局承建的蓝海新材料项目辅建平台工程现场已一片忙碌。自动振捣机器人沿预设路线稳步前行,振捣棒精准探入混凝土深处作业。不远处,履带抹平机器人和四盘地面抹光机器人的抹盘飞速旋转,将初凝的混凝土面层打磨得如缎面般光滑平整。这支由多款智能设备组成的“机器人战队”,正以科技之力为工程建设提速增质。
蓝海新材料项目辅建平台工程,涵盖乙烯储罐、消防水罐及变电所等关键功能区,2025年4月开工以来,便面临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核心挑战。项目墩台结构厚度达2.9米,单次最大浇筑量超1.1万立方米,相当于填满近5个标准游泳池。“人工振捣不仅劳动强度大,更难把控振捣均匀性,极易出现裂缝、冷缝等质量缺陷。”项目总工程师段建剑坦言,将智能化技术融入施工流程、打造精准质量控制体系,成为破局的唯一选择。
难题当前,段建剑牵头组建技术团队,联合河海大学专家成立攻关小组。“让机器精准‘感知’混凝土状态,实现振捣智能化控制,是关键突破点。”首次技术研讨会上,段建剑点明了攻关方向。团队从基础振捣工艺入手,将振捣频率、插入深度、移动速度等关键参数逐一量化,通过上百次试验,精准掌握了各变量对混凝土密实度的影响规律。
历经2个月攻坚,一款能够自主巡航、精准定位的振捣机器人从图纸变为现实。该机器人可自动规划振捣路径、精准控制施工参数,团队还在振捣棒上加装深度传感器,给作业人员配备穿戴式定位设备,实现振捣位置、深度与时长的实时监控,精准识别重点补振区域。“这不仅解放了人力,更让混凝土密实度达到高标准要求,外观质量无蜂窝、孔洞等缺陷。”段建剑难掩自豪,这标志着项目实现从传统施工向智能建造的关键跨越。
振捣环节的突破,让团队坚定了全面智能化的决心,混凝土面层施工是又一个关键环节。项目辅建平台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单次浇筑最大面积1000平方米,需在混凝土初凝期内完成抹面,人工操作既耗体力又难保质量统一。“面层施工也必须跟上智能化步伐。”段建剑在技术讨论会上定下了新目标。
技术团队再度攻关,带着施工现场收集的第一手数据,主动对接多家智能装备制造商,详细了解不同型号机器人的性能参数和适配条件。在连续2周的调研中,团队发现单一设备无法满足复杂施工需求。经过多轮性能对比测试和方案论证会,他们创造性提出“履带抹平机器人+四盘地面抹光机器人”的组合方案。这2款智能设备分工协作,前者负责混凝土初凝后提浆收面,智能摆臂带动抹盘匀速旋转,勾勒出均匀纹理;后者专攻终凝前抹光压实,借抹盘转速差实现平稳移动,将面层平整度控制在5毫米内。
2025年8月,最终适配调试完成后,“机器人战队”全面上岗。数据显示,单台机器人使施工效率提升60%,验收通过率达95%,整体施工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2倍以上,工程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下一步,我们会持续升级‘机器人战队’的智能协同能力,把这套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到更多项目中,为项目高质量建设赋能。”望着忙碌的智能装备,段建剑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