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交新闻->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为钢丝绳装上“健康管家”

   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0日

  “快看!这个荧光点就是钢丝绳的‘伤口’!”在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河北段施工现场,质检员赵梓兴手持紫外灯,指尖指向一段发光的钢丝。直径仅2毫米的荧光点,清晰标记出肉眼难辨的断丝隐患,为盾构施工筑牢安全防线。

  一公局集团承建的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河北段,全长29.2公里,其中盾构隧道超过15公里。施工中,6台龙门吊承担着核心重任,需吊装1.88万环管片,每环7块管片总重达45吨。龙门吊的“命脉”正是钢丝绳,其质量直接关乎施工安全与进度。
  然而,传统检测方式却如同“乱麻中找线头”。面对几百米长的钢丝绳,技术人员需弓着腰、仰着头,举着强光手电照逐段排查,每轮检测耗时30分钟。“一旦钢丝绳断裂,三块管片重达20吨从高空坠落,后果不堪设想。”工区副经理石珮锺语气凝重。更棘手的是,检测必须停机,施工高峰期日均要耽误近1小时,直接拖慢盾构机的掘进节奏。
  2024年6月,因钢丝绳检测先后进行2次停机检修,累计耽误工期超20小时,严重影响施工进度。紧急研讨会上,“如何提高检测效率”成为核心议题。“刑侦工作能用紫外荧光发现血迹,我们能不能让钢丝绳的‘伤口’也显形?”技术员李军的提议点亮了思路。此后,项目团队开启攻关,反复比对12种荧光材料,历经37次配方试验,终于找到适配钢丝绳氧化层的荧光剂,将“紫外荧光探伤”的思路落地。
  试机当天,紫外灯扫过之处,钢丝绳因摩擦高温形成的氧化痕迹、细微断丝清晰发光,全程仅用了5分钟,漏检率从3%骤降至0.1%。“就像给钢丝绳做了X光检查,又快又准!”赵梓兴难掩兴奋。这项创新让检测效率提升6倍,彻底解决了“查得准、查得快”的难题。
  荧光检测的成功并未让团队止步。钢丝绳每吊装1000环就达到疲劳极限,必须更换。但1台龙门日均吊装20环,高强度作业下,人工记录难免出错。这个隐患始终萦绕在项目团队心头。2024年7月,工区经理玄期林夜间巡视时,发现一台龙门吊的钢丝绳实际吊装次数已达980环,逼近疲劳极限,人工记录却显示仅920环。他当即要求停机核查,连夜组织人员更换,后怕之余,大家更坚定了升级钢丝绳管理方式的决心。
  技术攻关小组随即成立,小组成员深入调研多行业钢丝绳高频使用场景,联动其他项目交流经验,细致剖析高温、高湿、重载等不同环境对检测的特殊要求,精准锚定磨损量、氧化程度、承重疲劳度等核心检测指标。通过在龙门吊上安装称重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实时采集吊装次数、承重数据,再融合荧光检测记录的磨损情况,经过反复测试,成功开发出“钢丝绳智能健康系统”。每吊装1环,系统界面代表使用进度的绿线就前推一格;距离临界值50环时,预警提示自动弹出;进入最后30环“警戒区”,龙门吊直接锁定,必须更换完成才能重启。“上周系统提前48小时发出预警,我们趁盾构机维护间隙完成更换,一点没耽误工期。”工区长张建国展示着手机上实时数据,语气中满是踏实。
  截至今年9月,项目已安全完成1.78万环管片吊装,屏幕上跳动的绿色信号,始终与掘进的盾构机并肩前行。微光成炬,照亮的不仅是隐患的踪迹,更是用创新与精细化管理筑牢的生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