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在广东江门码头,随着一航局多功能拖轮“一航津拓”缆绳缓缓解开,该船正式投用。这是一航局研制的集拖带、起抛锚、解系缆等功能于一体的全能辅助船,它的首航背后是辅助船舶集约化建造的生动实践。
2024年初,在一航局一公司的工作策划会上,时任船机管理部经理刘均良提出了一个困扰他已久的问题:“一航津桩”这类大型打桩船自身没有动力,需要多种辅助船舶协助施工,导致人员、设备的租赁和运行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多艘船舶统一作业也存在较大的管理难度。
“就像玩游戏,再厉害的战力核心也需要辅助角色的配合。”时任船机管理部总工程师李立望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船舶调度记录时说,“游戏中往往有一个辅助就足够,但‘一航津桩’却需要拖轮、起锚艇、交通艇等多艘辅助船。每艘船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人员配备、物资补给、燃油消耗等都是不小的费用。”
为了扭转各船配合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的局面,团队决定研制一艘多功能辅助船——“一航津拓”。而研制过程中,团队需合并多艘船舶功能,解决新船所需动力、功能分区布局及安装管理系统等难题。
李立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梳理“一航津拓”船的核心配置需求。经过研究测算,率先确定了装配2台2574千瓦的柴油机,如同为辅助船装上2颗强劲的“心脏”,能让拖轮在海上拉动87吨的重物,并从容应对复杂海况。
紧接着,团队着手设计起抛锚系统。传统起锚艇的起抛锚系统一般设置在船尾,在恶劣海况下容易发生螺旋桨缠绕锚绳等问题。团队决定将解系缆功能和解抛锚功能的装置均设在船首,拖带功能装置设在船尾,傍拖功能装置则分布在船侧。各功能分区明确,让起抛锚作业远离船艉,能有效避免螺旋桨缠绕锚绳。
为了便于在航行中瞭望观察,团队还在船首设计研发了一种液压控制的可伸缩装置。航行中,起抛锚装置不会阻挡驾驶员视线,低起吊点也能让船舶起抛锚作业更加稳定。“我们在起抛锚作业时用到的2根钢丝绳上,添加了起限位功能的U型装置,可以让起抛锚作业更加顺畅。”机务员刘俊全介绍道。
“如何保证起锚架在伸缩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精准度呢?”刘均良在研发周例会上提出问题。若起锚架晃动或定位不准,不仅会影响起抛锚效率,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力学分析和模拟测试,不断优化液压系统的控制算法,确定了在起锚架上安装导向滑轨和阻尼缓冲器,引导起锚架沿着既定的轨迹伸缩,并吸收起锚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力,以免损坏其他部件。
为确保新辅助船各项功能有序、高效运转,团队为其安装了360度环船影像智能辅助、多元感知航行安全辅助、全船信息化与能耗综合监控三大系统。“安装系统后,辅助船在配合主力船舶施工时,不仅能清晰感知周边情况,实现安全避让、打捞救援等,还能实时记录船舶燃油、电力、淡水等综合能源消耗情况。”李立补充说道。
经历了数个日夜的精心打磨,李立带领的研发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这艘海上全能辅助船“一航津拓”终于惊艳亮相。如今,它已正式拖带“一航津桩”等大型船舶辗转于各施工现场,以全能之姿,续写一航局“津”字序列水工装备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