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杭州湾雾霭氤氲,水天一色。距海平面162米高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索塔之上,一座银灰色“回”字形金属平台正稳步爬升。“那是‘凌云号’智能检修平台,我们自创的云端‘索塔诊疗仪’!”项目科研团队负责人晏国泰抬头仰望,目光满是欣慰。
早在2008年,二航局参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顺利贯通,架起了杭州湾交通的重要脉络。如今,二航局维保技术团队再挑大梁,负责实施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性能维护与提升工程,承担大桥索塔、箱梁、桥墩等关键部位的缺陷维修与耐久性维护任务。其中,索塔维保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这座服役17年的交通动脉,年均车流达2亿辆次,还常年承受高频强风与超内陆20倍的盐雾侵蚀。传统吊篮施工稳定性差、作业盲区多、维修成本高昂等弊端愈发凸显,技术升级迫在眉睫。“时代在变,维保装备不能故步自封!”2023年团队进场时,晏国泰便定下创新目标。
于是,研发出抗风防坠性能更强,且能实现“不封路、无防护、全覆盖”的高空作业平台,成为项目攻关的核心思路。同年8月,二航局项目攻关小组成立,成员们从海量资料中遴选出27个既有桥梁主塔维保案例,逐一“解剖麻雀”,精准锁定传统装备灵活度低、监控缺失的共性痛点,将焦点集中在悬吊平台的伸缩、升降、锁定及智能化等核心工艺上。
大桥索塔为“A”字结构,横截面随高度不断变化,而“回”字形平台需全程包围索塔作业,为索塔做全方位“体检”,确保精准处理隐患部位。如何适配塔形变化和实现即时安全预警,成为研发路上的两大难关。“如果不能紧贴塔壁,强风下会有不规则摇摆的风险,威胁人员和索塔安全。”全程参与研发的“90后”技术员卞凡道出关键。
团队先后6次组织现场工况模拟推演,不断优化平台设计,最终敲定创新方案:在平台四周加装伸缩移动辅架,通过绞盘实现灵活伸缩,实时适配索塔形态;技术人员操控面板即可调节平台与索塔的间距,同时集成5G传输、北斗定位、风速监测等模块,为平台装上“智慧大脑”。
2025年初,智能检修平台1.0版终于制造完成。可在试运行阶段,团队发现平台爬升时与既定动线仍存在些许偏移。“理论很完备,问题肯定出在细节里!”项目总工程师程浩带队逐层测量导向绳距离和索塔截面尺寸,将33组数据代入力学公式反复演算,终于找到症结。原来是平台导向绳初始张力不足,加上螺栓滑丝,多重因素叠加引起了位置偏移。多轮研讨后,团队确定改进方案,利用软件模拟测算不同高度和受紧力作用下导向绳与索塔的距离,最大限度提升数据匹配精准度,细致核验初始受力状态和结构稳定性,彻底解决隐患。
2025年3月,优化后的2.0版平台正式命名为“凌云号”并完成“首秀”。这一次,它稳稳贴合塔壁,顺利完成了裂缝查勘修复、索塔表面涂装养护等工作。数据显示,在“凌云号”的助力下,当日索塔27处隐患点位全部修复,平台单日爬升16米,工效较传统吊篮提升25%。
如今,“凌云号”已常态化服务于大桥索塔维保工作,内外部检测、缺陷修复等工作高效落地。相关技术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让索塔维保迈入“智能攀升”新时代。“未来我们要让‘凌云号’应用于更多跨江跨海、山区峡谷大桥。”晏国泰的话语里,铺展开一幅更广阔的创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