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的凌晨四点,四川温江的天空还浸在墨色里,科园管网项目技术部部长张陶的目光牢牢锁在控制屏上。地下12米处,360度旋转的刀头正将管道沉积的“结石”粉碎成屑。清理作业刚收尾,紫外光管网修复设备便立刻启动,一场紧张的“微创手术”拉开帷幕。
中交路建承建的温江科园管网项目,像一张巨大的地下神经网络,覆盖金马河、成温邛高速、凤溪大道等59条市政道路,总长度达223公里。这片由管道织成的“血管系统”,每天要吞吐15万吨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负荷远超普通市政管网,是工业园区废水处理的“生命线”。
特殊的承载压力,让管网身处的环境成了“高危地带”。2025年3月,项目总工程师姜一帆捏着检测报告,眉头拧成了疙瘩:“PH值4.6的强酸环境,再加上工业园区渗透的重金属与硝酸盐,普通树脂在这里就像酸汤里的糯米纸,没多久就会化掉。”管道清理完成后,团队本想沿用效果显著的紫外光固化技术,可常用的树脂材料在这里“水土不服”,耐腐蚀性是远远满足不了长期使用的需求。
一场针对酸性环境的树脂改良试验,就此拉开序幕。当第47次迭代的树脂溶液注入酸液时,絮状物虽还在溃散,速度却比之前明显慢了许多。张陶盯着配比记录说:“加0.3%的环氧稀释剂,让分子更好散开,再试试两性离子分散剂,减少团聚溃散的可能。”反复调整后,混合3种改性剂的树脂在显微镜下呈现蜂窝状的纳米结构,像无数个微小的堡垒,严阵以待。
这种带着“螯合配体动态氢键”特性的树脂,在酸性环境里生出一张稳定的氢键网络。它既能紧贴管壁形成坚固的保护层,又能像聪明的哨兵,根据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姜一帆指着显微图像解释说:“你们看,每个纳米单元都像个微型传感器,遇到酸性物质时,氢键会自动增强交联密度。”数据显示,新材料在模拟液中能保持72小时不溶胀,性能比普通树脂提升了2倍。
可难题接踵而至。川西盆地潮湿的气候,让地下水位频繁波动,湿度波幅高达15%,直接导致紫外灯固化时间延长近3倍。“施工路段在工业园核心区,主干道每天有3.8万辆车经过,按照交通疏导方案,作业窗口期只有4小时,固化必须控制在20分钟内。”张陶举着电筒照向试验管段,光柱里的尘埃仿佛都在争分夺秒。
为破解这一困境,团队沿着管网每隔5至8米就布设一个温湿度传感器,织成一张能实时监测的“环境感知网”,通过动态计算调整紫外灯参数:湿度超75%时,LED功率自动增强;温度出现波动,照射角度立刻优化。经过近百次调试,20分钟内完成固化的目标终于实现。4月15日,封闭路段上,紫外光快速硬化着玻璃纤维软管,液压设备同步扩张不锈钢胀环,管壁传来清脆的复位声,首段管道修复顺利完成,像给地下“血管”成功换上新“内衬”。
如今,223公里的地下管网已完成系统性修复,紫外光固化内衬单日修复速度达260米,效率提升150%,单公里改造周期从45天压缩到25天。项目编制的紫外光固化修复方案拿下了1项专利,相关成果被纳入四川省市政施工规范,为城市地下管网的安全韧性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