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交新闻->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墩墩桶”安全登船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7日
  “桶体姿态正确,模块车调试完成,准备出运!”三航局大洋山海工基地项目经理黄瑛一声令下,“墩墩桶”在“航母坐骑”的护送下,缓缓驶向出运码头。
  “墩墩桶”学名桶式基础结构,是一种新型单桶多隔舱式的海工预制构件。三航局负责施工的小洋山北作业区作为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的重要作业区之一,首次将这一新型桶式基础结构应用于外海重力式码头。三航局建设的大洋山海工基地,是为小洋山北作业区“量身定制”的桶式基础结构专业配套预制基地。
  一个个“墩墩桶”整齐地排列在预制场地内,它们中体型最大的长40米、宽20米、高26.5米,重量超过5500吨。如何把这些“巨无霸”从预制场地搬运到驳船上,成为项目团队亟待解决的难题。
  运用台车轨道和超高压气囊“接力”的方式运送海工预制构件是较为常用的运输方案。该方案类似古时圆木运物,但面对体型巨大的“墩墩桶”,黄瑛意识到该方案已经不能满足现有需求,且滞留的“墩墩桶”占据着场地内的台座,整体预制进度也会受到影响。“要想办法给这些大家伙们找到专属‘坐骑’。”黄瑛说道。
  项目部主动联系小洋山北作业区指挥部,成立联合攻坚小组,召开专题研讨会,共同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案。“交通清障车一次能拉2辆小汽车,轿运车能运10辆,‘墩墩桶’相当于2200辆汽车的重量。”项目设备主管陆如刚觉得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调侃道:“除非出动航母级的设备。”
  一句玩笑话,却让黄瑛有了全新的思路。被誉为“航母坐骑”的自行式模块运输车的确是运送“墩墩桶”的最佳方案。黄瑛立即带领项目团队前往武汉,实地考察模块车厂家,得到反馈信息后立即安排攻坚小组计算研究。攻坚小组综合考量后得出结果:自行式模块车的运输成本比常规方案可节约成本近300万元。
  运输方案敲定了,但这是国内首次独立采用模块车运输千吨级海工混凝土预制构件,如何保证“墩墩桶”平稳地登上“坐骑”呢?项目总工程师章雨阳带领攻坚小组与模块车厂家进行多次研讨。通过对“墩墩桶”自身稳定性的计算及整体预制台座的综合考虑,攻坚小组将单个载重48吨的模块车,先纵向串联成55米的“长龙”,再将5条“长龙”横向并联成模块车组。合纵连横后组成超大底盘,满足了“墩墩桶”外形尺寸的要求。密集的车轮矩阵,把5500吨的重量分摊到每一个车轮上,最终形成5列、176轴线并车运输的布车方式,解决了载重问题。
  虽然预制场地到出运码头只有百米之遥,但存在一个90度的弯道,且码头引桥有2%的坡度,运输途中一旦发生倾斜,可能面临倾覆之灾。为此,攻坚小组反复进行模块车的空载和重载运输实验,决定在两条生产线之间留出一条宽60米的出运通道,给模块车足够的转弯半径,同时将模块车的转弯速度和坡道速度分别控制在每小时200米和400米,使“墩墩桶”能够安全登船。
  得益于自行式模块运输车的运用,桶式基础结构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提高。目前,已有26个“墩墩桶”乘坐“航母坐骑”,成功抵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新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