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交新闻->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节段梁制架的“毫厘之争”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1日
  要将长达60米的节段梁轴线偏位控制在一个硬币的厚度,其难度不亚于在50米外精准将篮球投入篮筐,但在二公局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中交建设者做到了。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港珠澳大桥的西延线,建成后将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
  项目现场副经理黄阳林把节段梁架设比喻成搭积木,“每一榀节段梁尺寸要求都十分精准,如果一榀差了几毫米,最终合龙的时候可能根本对不上。”如何从节段梁预制阶段开始控制精度,成为项目亟需解决的问题。
  项目团队经过反复探讨,决定双管齐下:联合相关院校开展节段梁高精度预制和高精度安装线形控制研究,确保桥梁总体线形参数精确;同时,在BIM系统中建立高效、精确的控制机制,设置涵盖钢筋及预埋件等全要素的19种边跨模型、9种中跨模型。应用BIM技术开展上万次虚拟钢筋碰撞检查,实现钢筋从虚拟模型到构件实体的全过程智能制造,最大程度避免人为因素对钢筋精度造成影响。
  通过了虚拟智能模拟,实际施工也必须“小心翼翼”。项目部采用自主研发的大刚度多吊点桁架式吊具,增加吊点和吊具刚度,有效减小钢筋笼变形,避免较大冲撞导致模板变形而影响梁段形态;在制梁现场按照施工顺序设置16个钢筋绑扎台座、4条生产线、16个成型台座、养生区以及存梁区,将制梁流程都置于16座高精度测量塔和全站仪控制范围内,保证预制精度误差小于1.5毫米。
  预制结束后的拼装,是精度控制的又一重要环节。为了减少拼装造成的误差,项目T构节段梁架设采用“232”工艺。即将7片梁分为2+3+2组合形式吊装,每一组吊装至指定位置,试拼装后涂抹环氧树脂进行胶接,待精确就位后临时张拉,等三次梁拼装完成后再进行永久张拉调试,张拉次数从原来的7次减少到3次。“新工艺的采用,减少了高空作业量,提高了每个小组之间的精确度和装配化效率。”项目经理张明闪解释到。
  正式进入架设阶段,海边经常性的下雨天气又给项目团队出了一道难题:混凝土在吸水后难以自然晾干,拖延工期不说,雨水的渗透还会导致未彻底凝固的环氧树脂胶粘性变弱,梁段之间的连接和匹配度也随之降低。正值项目团队焦头烂额时,黄杨林从吹风机上找到了灵感:滴水的头发能吹干,那渗水的梁段是不是也能吹干呢?经过反复试验,这个方法被证实有效。项目团队立即引进大功率吹风机,反复对渗水部分进行多次吹干,在保证环氧树脂胶粘合性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梁段连接的精度。

  4月25日,东引桥第一跨合龙段吊装到位,误差为2毫米,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截止目前,项目已经完成300多片节段梁架设任务,检测合格率达100%,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在我们毫米级的控制中拔地而起。”黄阳林兴奋地说道。 

  (实习编辑:新闻中心冉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