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舟山群岛对外开放的门户之一,岱山岛对于长三角地区旅游开发、商业服务和对外贸易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当地开发建设深入,海岸线侵蚀的问题日益凸显,护岸整治迫在眉睫。
一航局岱山岛高亭中心渔港江南段护岸综合整治项目是舟山市“美丽渔港”建设重点项目,主体工程分护岸重建和水下护坡整治两个部分,建成后将促进岱山岛的生态治理,对于舟山市乃至浙江省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完善作用。受海水和地壳运动影响,岱山岛沿海地基土含水量过高,压缩性强,承载力低,原有护岸因为土体发生滑动和沉降而倾覆,项目重建前先要进行场地平整。
“当岸基土体不稳固时,一般会进行土体开挖再回填,加固地基结构。但这里的软土深度足有9米,土体开挖量不是小数。”项目副主任工程师赵超介绍道。“既然不好搬,就让它变结实。”赵超提议仿照淤泥固化工艺,在土体中打入排水板,并连接输水管道和真空泵,“就像水泵抽水一样把地基中的水和空气抽出来,使土体固结,增加荷载能力。”随着300余根塑料排水板整齐打入地基,真空泵抽排水半个月后,土体密度到达施工标准,护岸重建如期推进,水下护坡整治也迅速铺开。
按照施工计划,淤泥开挖后,需在原有护坡上抛填石笼形成护面。相比于大型块石,用小块石装满钢丝绳网形成的石笼可以贴近坡面、紧实安放,防护效果更优,但抛填精度要求也更高。由于岱山岛海水活动频繁,且藻类和砂石聚集岸边,海水格外浑浊,潜水员水下视距仅有10厘米,作业时无法观察沉放状态。
“江豚靠声波探测地形,声呐也可以变成我们的第三只‘眼睛’。”赵超带领技术小组开发出一款简易声呐成像系统,将水下勘测信息绘入定位系统中。当声呐工作时,可自主发出锥形波束,根据探测点接收到的回声反馈的二维信息叠加呈现实时三维模型,与预设位置比照重合,控制安放精度。然而结果却大出所料,作业出现70厘米的偏差。看着颠簸的船体,赵超豁然开朗:“海水流速达到每小时25公里,远超出声呐13公里流速的作业区间。”项目团队随即对声呐探头安装位置进行再测算并调整声波频段,提高定位精度。
下水安放过程中,块石受重力和水流作用在石网内滚动,不能保持原本的扁长方体形状,无法紧贴坡面,影响了平整度和防浪性能。为此,技术团队为石笼套上对称折叠的框型钢套箱,固定袋内碎石,安放完成后抽出套箱进行下一轮循环利用。
石笼精准入位,在钢丝绳的控制下,钢套箱沿合页折叠,与石笼逐渐脱离,顺利吊出水面。技术组根据声纳反馈的位置信息测算精度,“偏差不到1厘米!”驾驶室内传出兴奋的欢呼。
(实习编辑:新闻中心许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