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交新闻->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建设中国最后一条通县公路——墨脱公路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2日
  在西藏高原的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镶嵌着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墨脱。墨脱县内最高峰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南缘巴昔卡海拔仅155米,短距离内相对高差7000多米,形成罕见的“一山显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极端地貌景观。加之地处喜马拉雅断裂带上,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冰川、水毁等自然地质灾害遍布其境,每年封山达9个月之久。由于没有与外界连通的公路,长期以来,墨脱县人们出行全靠双脚和牲畜背驮。
  “对于公路建设者而言,墨脱不通公路,就像一根利刺卡在喉咙里。”时任二公院墨脱公路项目经理何先志如是说,打通一条通往墨脱的公路是几代建设者心中的梦想。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多次尝试修建墨脱公路,可屡建屡毁。2001年,修建墨脱公路再次提上日程,交通运输部和西藏交通厅委托二公院开展修建墨脱公路的可行性研究。
  当年6月,二公院派出23名成员组成西藏墨脱公路勘察设计青年突击队,这是一支新老结合以年轻人为主的队伍。突击队兵分两路,一路顺着雅鲁藏布江进入墨脱,一路从波密扎木镇翻嘎隆拉山进入墨脱后,再从墨脱向西翻越多雄拉山口。他们历时3个多月,爬雪山、涉冰河、滑溜索、穿原始丛林、过泥石流乱石滩,经受着蚂蟥叮、毒虫咬、烈日晒、暴雨淋,战胜了饥饿、高寒,甚至经历了死亡的考验,用双脚在“高原孤岛”上勘察。
  2005年12月11日,二公院组成一支24人的队伍第四次进入墨脱。当日凌晨3时,何先志和队员们开始翻越雪山。雪齐腰深,队员们每爬20米就得休息一会儿。6个小时后,他们成功翻越大雪山。在随后长达7个多月的时间里,项目部拟订了“先通后畅、先易后难、先点后面、逐步推进”的建设原则。何先志说:“墨脱公路不能像其它地方一样,遇到障碍就开山、架桥,这里的地质环境不允许大修大建。我们要努力做到公路与自然和谐、与当地民族文化适应。”
  海拔4300米的嘎隆拉山是进入墨脱县的一道阀门,每年10月底大雪封山,墨脱与外界联系也就此关闭,只有第二年夏天才能复通。修建一条隧道打通嘎隆拉雪山,可以将原来盘山的墨脱公路里程缩短24公里,不仅能有效避免雪崩等公路灾害,还将通车时间由原来的三四个月提升到八九个月。
  这段全长331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单洞隧道,乍看上去可谓简陋,但隧道整体位于一块完整的断块山里,避开了周围的断裂带和断层;内部建造了复杂的排水系统,解决了当地积雪融水、山体承压水、降水、岩缝透水等问题。隧道入口是寒冷的高原季风气候,出口处却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2009年4月20日,墨脱公路开始施工,路线全长约117公里。
  2013年10月31日,波密县通往墨脱的公路宣告通车,让墨脱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生活在这里的群众也彻底告别了只能在冰雪消融的季节,靠人背马驮搬运生活物资和建筑材料的生活。这条平均每公里有3.1处自然灾害的公路,终于连入了中国的公路网。
  十余载初心不变,二公院勘设者凭借着不畏艰险的吃苦精神、立足本职的奉献精神、协作友爱的团队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打通了墨脱公路,为祖国的公路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习编辑:新闻中心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