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交新闻->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交通建设报参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三十四届中国产经新闻奖推荐作品公示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5日

  4月25日,经过专业评委的评审,交通建设报推荐三篇消息和通讯类作品、一篇论文参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和第三十四届中国产经新闻奖。按照中国产业报协要求,现将作品及名单进行公示。举报电话010-82016691。

  

                中交集团全力参与埃航空难救援

  “一个朋友的同事就是乘坐的这趟航班,朋友委托我帮忙找一下遇难同胞的遗物。找了5个多小时,什么都没有找到,除了一张印有中国航空字眼的支票。”中交集团救援队员赵志伟调整了一下心情,匆匆登上前往空难现场的皮卡车。今天是3月13日,是中交集团救援队连续开展救援的第三天。

  3月10日上午,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ET302航班发生空难,共造成157人遇难,其中包括8名中国同胞。

  空难发生后,中交集团所属一公局集团东非区域总部接到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紧急救援通知,一公局集团立即安排埃塞宝丽机场航站楼扩建项目部、埃塞KT项目部调度机械设备,准备赶赴空难现场救援。不过很快又接到通知,因两个项目距离事发地较远,暂由其他单位提供设备,项目部保持待命。

  11日,由于现场救援设施不足,一公局集团埃塞宝丽机场航站楼项目部接到新的救援通知,立即协调好救援设备,派遣项目员工张洪卫、赵志伟带领救援队经过2个小时奔波,于上午11时抵达事故现场。

  现场多家救援队正在进行深坑清理,看到已经挖出了飞机机翼和发动机的部分残片,中交救援队立即投入工作,协助挖掘深坑底部的飞机头部残骸。“我看到飞机砸进地里有近20米深,现场像被榨汁机搅拌过一样,几乎所有东西都变成了碎片,看到最完整的物品就是一个严重变形的轮胎。”赵志伟回忆说。

  现场各家救援队经过连续5个多小时不间歇工作,终于找到了失事飞机的两个黑匣子。中交救援队除了参与挖掘,还协助搜集遇难同胞的遗物。

  12日上午,埃塞俄比亚国家安全局到事故现场调查,作业全部暂停。下午,中交集团第二批救援队抵达现场。此时挖掘工作已基本结束,现场被警戒带封锁,警察持枪而立,各路新闻媒体穿梭于救援现场。中交第二批救援队队员张君说,他遇见了浙江遇难女孩的男友,想找女友遗物却没找到,“最后只能走到飞机撞击造成的大坑边上手捧起一抔黄土,留作纪念”。

  截至3月13日,中交集团共投入9名人员,1台挖掘机、1辆拖板车、1辆皮卡车协助救援。后续救援仍在进行中。

  

                 在“最软”的山上修“最硬”的路

  2018年12月5日,二航局省道316线蜂场至则克台段公路工程正式交工验收,项目部常务副经理李冉感慨说,“这段路从开工到交工,我们一共经历了34次滑坡。可以说,我们是在‘最软’的山上,修了一条‘最硬’的路。”

  蜂则公路起点位于新疆伊犁州新源县则克台镇,终点位于尼勒克县种蜂场,全长28公里,是连接尼勒克县和新源县的省级道路。由于地质条件特殊,该线路被列入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17大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之一。

  让李冉印象最深的还是2017年4月6日的那次泥石流救援。新疆伊犁河谷出现连续降雨,伊犁州新源县则克台镇316省道突发强泥石流。“则克台镇发生泥石流,迅速召集全体人员开会。”李冉放下电话,不顾窗外的瓢泼大雨,抓起外套冲向会议室。

  距事发路段仅3.5公里的二航局省道316线蜂则公路建设项目部,迅速成立抢险救灾小组,李冉带领救灾小组火速赶往事发地点。

  上午8时23分,救援队赶到泥石流发生现场,一眼望去,只见雨水裹挟着泥沙,在道路中央堆成一座高约20米的土山。泥石流滑落的一侧和土山周边,依旧有岩石和泥沙滚落,情况十分危险。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统一指挥下,项目部救援队负责搜救和道路抢通工作。李冉果断下达救援命令,安排安全员在道路两端设立警示牌,观测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同时配合当地政府部门,将受灾的5户21名牧民转移到安全地带。

  李冉与救援队队员深一脚浅一脚进入搜救现场,一边扯着嗓子喊“有老乡吗?”一边将耳朵贴向石缝,寻找可能被掩埋的群众。参加救援的安全员魏宝亮回忆,很多地方土方不稳,稍不注意就可能滚下山。经过1个多小时的搜寻,最终确定事发时并无车辆和人员经过,大家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糟了!”就在大家准备歇口气时,施工队老刘猛然喊道,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大家的心再一次绷紧。原来强泥石流还涌入了公路旁边的河道。河水此刻正沿泥石流筑起的截坝快速上涨,一旦形成堰塞湖,后果不堪设想。李冉迅速拿起对讲机呼叫项目部:“请立即加派3台挖掘机、9辆渣土车到滑坡点。”接着,他指挥现场的4台挖掘机全部投入河道清淤作业中,从发现问题到大型机械上坝开挖,只用了不到十分钟。

  两天后,伊犁河谷再次迎来雨夹雪天气,导致挖掘面和泥石流滑落面松动,随时可能发生二次灾害。物资部部长任拥军回忆说,“当时真是一点都不敢怠慢,补给物资时,我看见很多同事踩着泥水在现场指挥挖机,泥水都没过了雨靴,有的同事就拿塑料袋绑在腿上,继续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泥石流发生的第三天,经过70多个小时不间断作业,泥石流掩埋路段终于被打通了。

  在此期间,魏宝亮等安全员在现场进行安全监督,随时拦截过往车辆行人。魏宝亮回忆,路段刚打通,开挖斜面还未加固,就有司机急着要通过,并且还一度情绪失控。他说,“我们安全员就挡在他车前,我知道他心里急,但我们要为生命负责。”

  如今,历时731天的紧张施工,蜂则公路终于建成。它的建成,完善了以乔尔玛、百里画廊、独库公路为基础的旅游环线,为新疆新源县和尼勒克县的农牧业、乡村旅游提供新发展机遇。

  

                变更378次,这条隧道太难了

  11月30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场联络主通道延庆至崇礼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松山特长隧道左线胜利贯通。千层酥、水帘洞,这是建设者们给它起的“昵称”,名字听上去很美,施工难度却非同小可,9.2公里的隧道内,岩层千变万化,还有涌水不停地冲刷。

  全长约113.7公里的延崇高速公路,是被交通运输部、北京冬奥组委寄予厚望的“一号工程”。项目建成后,北京到崇礼的车程将由现在的4小时缩短至1小时。由一公局集团承建的松山特长隧道,是华北地区在建最长公路隧道,分为北京段和河北段同时掘进。松山通,则延崇通,一公局集团迎难而上,在延庆和怀来的沟谷间打响一场硬仗。

  状如“千层酥”,岩层变化频繁

  松山隧道的掘进有多难?说异乎寻常一点不为过。它地处燕山山脉,属于燕山期两次侵入花岗岩接触带,围岩复杂多变。“每一块岩石都不一样,这一刻还是花岗岩,下一刻就会遇到孤石、断层、烂泥,泥层被挖掘机齿斗轻轻一碰就唰唰往下掉。”延崇9标项目负责人汤智力说,岩层千变万化,大家都说这是“千层酥”。

  每一次岩层变化都会带来施工方法的调整,这给施工进度造成极大困难。为了拿下这块“千层酥”,一公局集团延崇项目部共进行了378次的围岩变更,变更率超过30%。

  虽然通过地质雷达、超前探孔等方法进行勘测,但由于隧道埋深大,最深达到731米,地质复杂,且围岩变化频繁,很多情况还是难以精准预测。面对接下来右线最后的200多米掘进任务,一公局集团延崇项目团队仍旧十分谨慎,“最困难的时候,我们7个作业面围岩等级同时变更。接下来还会遇到什么,还是个未知数。”延崇ZT1标项目经理王贺起说。

  全副武装,在“水帘洞”里挖隧道

  难上加难的是,隧道涌水量奇大。“涌水时的隧道如同‘水帘洞’,最高峰一天涌水量达到4万多方。”王贺起说。由于隧道岩层遇水膨胀,极度酥软,突水突泥情况频繁发生。穿上雨靴、戴上安全帽、套上雨衣,成为了松山特长隧道建设者的日常装束。

  自2018年9月份开始穿越围岩破碎带以来,隧道内实际涌水量远超预测设计。为此,项目团队采用三级泵站排水系统解决涌水问题,70多人组成的专业排水班组守着泵站24小时不停地作业。秉承“绿色冬奥”理念,项目团队引进高效凝水处理工艺净化涌水,作为降尘、养生、混凝土拌合、绿化等施工用水,实现了循环利用。

  “工人长时间带水作业,斜井内空气较差,时间一长就对斜井施工产生畏惧心理。”王贺起说,为稳定施工队伍,项目部尽力为一线职工创造适宜的作业和生活环境,采取通勤车接送工人进出洞、设立班组工序奖励等一系列暖心措施。

  为了2.1厘米,14天转站千余次

  隧道能否精准贯通,测量极其关键,稍有偏差就会出现中间接头错位的“穿袖子”现象。松山隧道规范贯通误差是8厘米,最终控制在2.1厘米,在精准测量上,一公局集团的建设者们,将这门技术活发挥到了极致。

  “零下20摄氏度的松山,我们14天走了70多公里,辗转1077站,才完成这一任务。”汤智力说。由于松山隧道跨越北京和河北,设计的控制点不在同一个坐标系上,连绵不断的大山阻隔在中间,测量技术难度大、测量距离远。队长常国亮带领测量班,早晨天没亮就出发,一边找路一边测量,冬季白昼短,“为争取宝贵的时间,常国亮他们人停机不停,直到天黑得实在看不见尺子了才归队。”汤智力说。

  测量的精准度,会受到光线、湿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即使测程中车辆经过带来的空气流动,都会造成误差。有时候,1个数据需要来回测量近20次,时机、严谨、耐心,缺一不可。14天,辗转盘山路、国道、村道、沟谷、山坡,一站一站地跋涉,松山隧道北京段终于与河北段洞口的控制点闭合,闭合差仅为1.2厘米,是规定误差的三分之一。

  11月30日,松山隧道左洞大贯通,实测贯通误差2.1厘米。测量队就像松山隧道的“眼睛”,保证了松山隧道的成功贯通。而像这样跨两省的长距离水准测量复核,从开工以来的3年里共有4次。

  专业特工队,智慧工地“神助攻”

  诺大的工厂只有4个人作业,却能满足50吨钢筋的日生产能力。一公局集团延崇项目团队大力贯彻中交集团“334”工程建设理念,“八台套”机械、BIM控制、人脸识别……松山隧道的攻坚克难,不仅靠的是一帮作风硬朗的专业团队,更得益于智慧工地的“神助攻”。

  在延崇9标项目,项目部使用焊网机器人、数控弯箍机、钢拱架加工机提高钢筋安全性能,实现“人半功倍”的生产效率。同时,创新“八台套”方法,将三臂凿岩台车、湿喷机械手、三臂拱架安装台车等8种先进的机械合理组合,实现松山隧道北京段的全机械化作业。26台不同种类的全自动机械轮番上阵,与传统隧道施工相比,松山隧道的掘进更安全、更智能、更规范、更高效。

  在延崇ZT1标项目,人脸识别、定位跟踪、实时监控等应用,助力“智慧工地”管理全新升级。作为河北首个全线运用BIM技术的高速公路,在这里,只需轻点鼠标就能看到松山隧道的施工状态,根据实际问题优化图纸,对施工中的重难点进行“特写”,实现交底更明确,问题解决更加快、准、狠。除了水净化措施,项目部还引进新型车载式隧道除尘净化设备,爆破后20分钟内可大幅净化烟雾,汤智力说,“我们要实现绿色冬奥,说到做到。”

  松山隧道左线贯通的那一刻,阴暗湿冷的隧道内,一公局集团的建设者们摇旗庆祝这一胜利会师,大家纷纷表示,要一鼓作气实现右线隧道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