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交新闻->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全自动化码头的“广州方案”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5日
  11月17日,由四航院参与设计的全国规模最大邮轮母港综合体项目——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正式开港运营,掀开了粤港澳大湾区航运时代的新篇章。而在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建设中,四航院提出的基于北斗导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广州方案”,致力于打造全球首例集人工智能、卫星导航、精准定位、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为一体的新一代“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续写大湾区新的港航奇迹。
  2000年,四航院瞄准了当时仍是一片荒芜的珠江河口,在业界并不看好广州建设深水海港的背景下,提出“利用隐性岸线建设深水海港”的“大南沙”发展构想。广州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大南沙”建设,为广州“南拓”城市战略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蓝图已经绘就,但如何开辟一条具有高度适应性的自动化码头发展新道路,道远且艰。
  2016年,当南沙港三期工程6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即将全面建成投产之际,千里之外的上海港、青岛港等港口的新港区已开始建设自动化码头。全自动化技术已然成为港口建设的必然趋势。广州港不能落后,如何在广州港实现全自动化码头建设运营,成为了四航院在南沙港四期工程设计中需要面对的难题。
  直接照搬市场上成熟技术和经验最为便捷,但广州港与其他港区相比,情况更加复杂。“广州港与上海洋山港、青岛港相比更具河海相通、江海联运的特点。沿着珠江,船舶从广州港上可以抵达佛山、云浮、肇庆、梧州等港口,下可以通过伶仃洋走向世界。这样的特点也令自动化码头的设计更为复杂,无法参照其他港口经验进行建设。”四航院科技处处长兼港航事业部总经理覃杰谈起当时对于南沙港四期的构想时,依然心潮澎湃,“尽管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技术已经成熟,但在南沙港面前,依旧需要创新突破才能让自动化技术得到实际运用。”
  目前国内外多数全自动码头的堆场均采用垂直方式布置,若南沙四期工程照搬以往,将拉长水转水运输线路,增加建设和运营成本,降低装卸效率。四航院立足南沙港实际情况,创新性地采用码头堆场水平布置形式,完善码头布局,提升码头整体装卸能力。
  四航院设计团队创造性地将智能驾驶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运用于具有封闭环境特点的港区内,将“地下”的感应装置转移到了“天上”的导航卫星,采用基于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智能集卡IGV作为水平运输设备。不同于上海、青岛等港区采用基于地下磁钉导航的自动化导引车AGV作为水平运输设备,南沙港四期无需在港区铺设感应磁钉,直接利用北斗导航使得自动化运输设备更加灵活,为国内非自动化码头改建提供了新思路。
  智能驾驶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还实现了“江海联运”流程在码头自动化区域内完成的高难度要求,践行绿色节能、经济高效的设计理念。这一颇具科技含量的“广州方案”一提出便得到了热议和赞叹。
  与此同时,在港口基础设施领域,南沙港实现了四个“国内首创”。国内首例在10万吨级深水泊位应用大直径钢管组合板桩结合钢拉杆结构,减少开挖、抛泥,陆上施工便捷高效;国内港口首次大规模应用新材料泡沫轻质土,治理不均匀沉降的质量通病;国内港口首次大规模应用综合管沟技术,设置“三纵五横”,管线入沟率达到60%以上,减少运行维护成本;国内港口首次引进海绵城市的概念,生活辅建区实施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海绵设施外,堆场区域采用下凹型场地设计思路,可另为集水提供40000立方米的容积量,提高纳洪减灾能力。
  “广州方案”蕴含了四航院人“匠心传承、创新引领”的先进理念,助推了广州国际航运枢纽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在2020年下半年,这座“满满黑科技”的南沙港四期码头将建成并投入运营,成就新的港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