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交新闻->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靓”田铺就脱贫路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6日
  2018年深秋,广阔的赣抚平原天高云淡,空气中弥漫着农作物的清新味道,江西省南昌县楼前村村民顾有民手持镰刀,正忙着收拾田地里残余的稻子,“收拾干净了,好整地。” 
  顾有民两口子都已六十多岁,体弱多病,仅有的几亩农田产量也不高,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虽然生活艰难,顾有民却很乐观,“等地整好了,种上有机蔬菜,日子会越来越好。” 
  顾有民所说的“整地”,其实是指江西省统筹整合资金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的在于集中解决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土地平整、配电设施等建设,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旱涝保收农田,让农耕真正成为农民脱贫的依靠。上航局承建的南昌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丰洲村、楼前村、爱民村等六个村庄的三千多户农民,建设规模达23217亩。 
  “不少农田高低不平、坡度不一,不通水、不通电,农机也进不去。像顾老汉这块田,北高南低,北边旱、南边涝,年年收成不好,日子越过越穷。”项目部现场工程师薛志高介绍说。把这些中低产田整治为高产的沃土,是项目团队和当地老百姓迫切的愿望。 
  但是,项目施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各类问题频现,时刻困扰着项目管理人员。 
  六个村互不相连,如果一个村一个村施工,工期肯定来不及。“时间不等人,六个村同时开工。”项目经理朱纪刚下定决心。 
  要想做到同时开工可不容易,每个村都需配置一定的人力与机械,施工组织难度极大。“从项目部出发,把六个村子转个遍,需要整整一天,腰酸腿疼,身体都快散架了。”薛志高回忆说。项目成员加班加点地奔波在田间地头,协调机械调遣和人员投入,六个村在7天内全部开工建设。 
  正式施工时,有些村民的庄稼尚未收割完,部分区域还有鱼塘和农民种的蔬菜,并且村民不理解高标准农田的作用,热情不高,阻工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让农田整治顺利进行,项目成员频繁往返于村民家、村委会和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协调沟通土地平整、设备调遣等事宜,宣传高标准农田的好处。“那段时间,我们天天往村里跑,都成了当地村民的‘老熟人’。”朱纪刚调侃道。项目管理人员的耐心解释最终换来了村民的信任。 
  然而,雨季的到来又给项目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连续数月的阴雨天气让农田变得泥泞不堪,挖掘机开进去就下陷。“当时,想到开春以后村民们就要开始春耕生产,我们的压力很大,但是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朱纪刚坦言。为加快进度,项目部提前准备好施工机械与各项材料,抓住为数不多的晴好天气,利用一切可以施工的时机连续作业。 
  2019年春节过后,项目部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一万多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整治后的田地规则平整,田间道路纵横,水渠齐整,放眼望去皆是怡人的绿色。朱纪刚站在地头,却无心欣赏美景,他望着剩余的未改造农田,眉头紧锁,“还有一万亩农田没有改造,再过一个多月就春耕了,农民不知道又要多费多少劲。” 
  这天的工作结束后,朱纪刚没有急着回项目部,而是直接把车开进了村里,向几位种粮大户“取经”去了。直到半夜,他才返回项目部,手里紧紧攥着几张草图,满脸兴奋。第二天一大早,朱纪刚急急忙忙召集大家开会。“先修水渠和机耕道”,他指着工程平面图兴奋地说,“水渠解决灌溉排水,机耕道解决人机通行,这样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程度的保障春耕。”项目员工纷纷表示赞成。于是,项目部立即着手调整施工计划,集中力量修建水渠和机耕道。 
  春耕开始前,水渠和机耕道已基本修建完成。灌溉水源源不断地流向田间地头,一排排农机轰鸣着投入耕种,春耕形势大好。“以前只能用抽水机浇地,光油费就是一大笔钱。现在好了,地头就是水渠,省事又省钱!”“路通了,我们的农机可以下田了,以后种田就方便太多了!”村民们看着眼前的巨大变化,一个个喜笑颜开。一时间,高标准农田的好口碑传遍了十里八乡。 
  “你们真是太厉害了。我和几个‘老把式’估算了一下,高标准农田不仅耕种成本低,单产也能增加两成左右,这一增一降之下收益能提高三成以上。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村长郑生根亲自到项目部道谢。听到村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肯定,项目团队的信心越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