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交新闻->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交通建设报参评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和第三十三届中国产经新闻奖消息、通讯类作品公示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7日
  3月26日,经过专业评委的评审,交通建设报评出2018年度优秀消息类作品6篇、优秀通讯类作品6篇,推荐消息类作品《港珠澳大桥通车 习近平称赞建设者:非常了不起!》参评中国新闻奖初评一、二等奖;推荐消息类作品《中马友谊大桥正式通车 中国助力马尔代夫实现“桥梁梦”》、通讯类作品《39天,青年突击队挖出疑似爆炸物4007枚》参评中国新闻奖初评三等奖。按照中国行业报协要求,现将作品及名单进行公示。举报电话010-82016691。

港珠澳大桥通车

习近平称赞建设者:非常了不起!

本报讯(记者 陶涛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1023日上午在珠海举行通车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宣布大桥正式开通,会见并称赞建设者:非常了不起!

在东人工岛,习近平会见了包括中国交建总工程师林鸣、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等建设者代表。习近平说,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他强调,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作为大桥主要设计建设单位,中国交建承建了沉管隧道、东西人工岛、青州航道桥、口岸人工岛、香港和澳门段的大部分工程,占主体工程量的70%以上。

1983年香港企业家胡应湘提出兴建连接香港与珠海的跨海大桥至今已经35年;从2003年中国交建参与大桥的论证与设计,已历15年;从2009年大桥破土动工到通车已近9年。今天,粤港澳三地人民多年的梦想终于圆了。大桥让珠海到香港的时间从船程1小时到车程40分钟,且24小时通行。在外企工作的珠海居民欧彬凯说,“以前我去香港公司培训,只能早起去澳门坐船。渡轮不仅时间受限,班次也少,今后我就可以随时坐车从桥上走了。”

青州航道桥上,优美的“中国结”熠熠生辉,蕴含着三地同心的美好寓意。三地政府通力协作,中国交建集结万余名精兵强将,栉风沐雨,奋力拼搏。大桥通了,建桥人的皱纹多了、深了,头发少了、白了。他们欣慰的是,大桥将让粤港澳三地逐步实现产业相依、设施相通,三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将会得到更高效配置,三地人民的心将会连得更紧。

大桥被英国卫报评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奇迹”是自信的建设者撸起袖子干出来的。在沉管隧道施工中,中交建设者完成了100多项试验研究,研发了10多项世界领先的专用设备和系统,获得了500多项专利,攻克了10余项外海沉管安装世界级工程难题。港珠澳大桥仅钢材用量就相当于60座埃菲尔铁塔,能够抵抗8级地震,抵抗超过16级台风。超强台风“山竹”验证了超级工程的成色。

大桥将粤港澳三地纳入“一小时生活圈”,三地人民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家亲,成为一家人。十九大报告提出“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大桥的建成必将有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繁荣,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港珠澳大桥将于10249时正式通车运营。


中马友谊大桥正式通车

中国助力马尔代夫实现“桥梁梦”

本报讯(通讯员 杜才良 记者 陈同尧)当地时间830日晚,马尔代夫第一座现代化的桥梁——援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正式通车。这个由1200多个小珊瑚岛屿组成的国家,到现在才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

马尔代夫万人空巷,海滩边、防浪堤旁、观景平台上……到处都是争相观看大桥通车盛典的马尔代夫民众。当地居民艾尼塔每天要从胡鲁马累岛的家到马累岛工作,最怕遭遇恶劣天气,因为乘坐轮渡会让她感觉很不安全。她说:“大桥终于通车了,我期待的幸福生活也即将到来,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在大桥上走一走。 ”

大桥跨越马尔代夫嘎杜海峡,总长2公里,连接马累岛和机场岛,主桥全长760米,大桥设计使用寿命100年。作为世界旅游胜地的马尔代夫,岛屿间的交通完全依靠船舶和水上飞机,出行往来极为不便,拥有一座跨海大桥是马尔代夫人民多年以来的梦想。尤其是位于大马累核心经济圈的首都马累、交通枢纽机场岛和新城胡鲁马累岛,急需实现陆路连接,缓解马累城市拥挤现状。

2014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期间,和马尔代夫总统亚明共同商定,由中国援建一座连接首都马累和机场岛之间的跨海大桥——中马友谊大桥。项目由商务部经济合作局组织实施、中国交建负责大桥的管理和施工。

在珊瑚礁上建大桥,大桥项目施工技术组总工程师程多云介绍说:“我们要解决远洋深海珊瑚礁地质、深水长周期波和高温盐腐三大技术难题,还要和工期紧张、场地狭小、物资匮乏、航空限高、环保要求高等困难作斗争。 ”施工人员克服了马尔代夫当地政局动荡和各种不利因素,在33个月的超短工期内,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开创了远洋深海无遮掩环境及珊瑚礁地质条件下特大型桥梁建设的先河,为世界同类工程建设提供了示范,积累了宝贵经验。

大桥建设不仅全面采用中国标准、中国规范、中国技术和中国管理,还充分考虑了中马两国文化的融合。大桥主桥的拱形结构,体现出中国传统桥梁的经典元素;三个V型墩形如振翅翱翔的海鸥,与当地海洋环境融为一体;桥头的景观工程则融入穹顶、拱门等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元素。

马尔代夫总统亚明出席了大桥通车仪式。亚明感谢习近平主席和中国政府向马方提供帮助,实现了马尔代夫人民拥有跨海大桥的百年夙愿。他表示,中马友谊大桥是中马友好的里程碑,马尔代夫人民将铭记习主席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马方愿同中方共建“一带一路” ,共享发展繁荣。亚明还用不太熟练的中文动情地说:“感谢习近平主席! ”



39天,青年突击队挖出疑似爆炸物4007

本报通讯员 赵健

有这么一支队伍,他们从哈尔滨日遗化武现场转战雄安新区唐河项目,在不同的地方做着同样的事——排爆,在和平年代,他们用血肉之躯探测和挖掘出一枚又一枚炮弹,保一方平安,还人民一片净土,这支队伍就是公规院疑似爆炸物探测与挖掘青年突击队。

雄安新区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工期仅43天,工作内容包括13万吨固体废物处置、 15万立方库区存余污水治理、 7 . 5公里库区生态修复、环境风险防控以及疑似爆炸物探测与挖掘等工程。其中,疑似爆炸物为二战苏联遗留物,有各种类型75毫米至152毫米口径不等的炮弹、航弹、地雷、火箭弹及杀伤力惊人的迫击炮弹等,为上世纪90年代作为洋垃圾进口而来,近年来至少发生过4起爆炸事件,致多人伤残或死亡。疑似爆炸物探测与挖掘,直接关系到雄安新区建设进度和沿线群众、后续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危。而唐河污水库3号坑为污水存量最大、存储时间最长、潮湿度最强、施工难度最大的坑段,淤泥最深达2米,汛期即将来临,形势告急。

紧急时刻,公规院疑似爆炸物探测与挖掘青年突击队来到了唐河。短短39天内,青年突击队以“最艰苦的担子我们挑,最危险的地方我们去,最紧急的关头我们上,最困难的时刻我们到”的工作作风,完成了唐河排爆任务,探测长度长达7 . 5公里、面积102万平方米,挖出并移交疑似爆炸物共4007枚。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青年突击队共有队员28人,其中党员20人。年纪最长的39岁,年纪最轻的只有22岁,公规院唐河项目副负责人王子相是他们的队长。在唐河,他们面对淤泥里积累了40多年的垃圾,头顶烈日,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每天在室外作业长达10个小时,小心翼翼地用手捧出炮弹。若是遇到夏季暴雨连连的天气,他们穿着胶鞋,披着雨衣,在淤泥中铺设大芯板,一步三滑地坚守在项目第一线。

排爆专家李玉萍是他们当中普通的一员。然而,在探测挖掘现场,和挖掘机一样,李玉萍却是很显眼的存在。用公规院唐河项目负责人王建军的话来说,要找李队长,不用喊名字,去现场找最黑的人就可以了。

和他秀气的名字差异极大,这位山东汉子皮肤黝黑,身材壮实,挖出的炮弹数量最多。有一次挖掘机一铲子下去,挖出好几颗炮弹,他一个箭步上前处理,仿佛猎手发现了猎物。

排爆专家的每一天,都是在和死神竞技。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排爆专家还要胆大心细、吃苦耐劳。作业团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排爆必须万无一失,因为一失则万无!每次行动都是一场生死赌局,赢了,就算顺利完成工作;输了,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对于李玉萍来说,看到危险就上,是在部队养成的习惯,早已深入到血液里。他经常上午一身汗,下午一身汗,全靠自然风干。每次休息,都能一口气灌下一瓶水。要不是渴到极限,他决不会放下手中的探测仪。“一直手持着它,好像十几斤的重量已经长在了身体上,一旦放下,再拿起来就很难了。 ”他说。

对于常人来说,不要说探测标记,沿着唐河走一圈,都要筋疲力尽。更别提现场上下左右全是干扰:上有光缆、高压线,下有燃气管道,四周还有淤泥和固体废物。

仅仅是现场的固体废弃物就达到了13万立方米。李玉萍和队友们采取分层探测的方法,每层探测50公分:挖掘机挖掘35公分,人工挖掘15公分,一直向下深入,直至原始地层,确认没有疑似爆炸物。而一旦发现疑似爆炸物,他会马上对反应点进行标识,有时候会徒手一点一点刨,一件一件仔细辨别,单日单坑最多探测挖掘炮弹及零部件达555枚。

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干扰,由于使用的探测仪器是对炮弹上的金属有反应,所以金属垃圾和石头里渗透的金属,都会影响到探测。这就要求像李玉萍一般看似鲁莽的大汉,拥有一颗针尖一样细的心,能够时刻保持精力高度集中,不厌其烦地层层排除,发现任何细微的反应都不能掉以轻心。

李玉萍和他的同伴们背负着金属探测仪器、磁力仪,带着耳机,高度专注、高度警惕,一步步往前探,一声声仔细听,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和毅力,一次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排除艰险。

工作中,危险随时都在。青年突击队每天面对危险的作业、恶劣的环境、高强度的劳动、巨大的压力,积极发挥日遗化武项目的工作经验与技术优势,发扬不怕死、不怕累、不怕苦、不怕脏的精神。他们谨记青年突击队“安全责任大于天”“安全生产无小事”的安全观,坚决杜绝侥幸心理,真正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拼尽心力保障了工程建设零事故。

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青年突击队一次性消除了项目现场和沿线居民百姓的爆炸安全隐患,保障了后续作业,也赢得了业主和当地政府的肯定,收获了沿线居民的信任。在工程伊始,当地村民对于炮弹的紧张不安,渐渐的变成了消除隐患后的惊喜兴奋。事后,一名军方排爆权威专家表示,建国后最大的一次排爆任务,历时8年时间,探测挖掘52万平方米,而唐河项目的疑似爆炸物探测挖掘面积更大、炮弹更多、速度更快,创造了中国新的排爆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