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交新闻->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邦加海峡第一桩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7日

  11月15日,印尼邦加海峡西侧,印度洋翡翠般碧绿的海面上,打桩船甲板温度已近40摄氏度。桩架上,一根75米长的PHC管桩被缓缓定位。“我宣布,开始沉桩。”收到对讲机里业主发来的开工指令后,项目副经理方剑春一声令下,打桩机即刻启动,桩锤重重落下,开始打设由中国港湾承建、三航局二公司施工的印尼金光纸浆厂配套码头项目第一根桩。

  甲板上几十名建设者由衷地欢呼起来,一张张被烈日灼晒得又红又黑的脸上满是笑容,气氛变得像热带的高温一样热烈。大家心里明白,在经历了物质采购举步维艰,实地勘察地质与设计不符,施工方案几近翻盘的局面后,这第一根桩打得着实不容易。

  印尼金光纸浆厂是迄今为止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金额最大的合作投资项目,建成后可为当地带来1万个新增就业机会。配套码头则是邦加海峡沿线第一个大型水运码头,作为近年来中国港湾在“一带一路”沿线承接的特色海外工程,将对整个区域的水工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码头建成后,出运的纸浆原浆能极大缓解国内纸浆供应需求缺口。

  项目意义重大,开展起来可并不顺利,最大的困难,就是物资采购问题。项目商务经理潘晓波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套已经被翻看得起了毛边的清单,上面红色、蓝色、黑色标注密密麻麻。最惹眼的一项是钢板桩,厂家问询、意向确定、厂家反悔、谈判破裂、重找厂家,数次交锋都记录在清单上,笔迹密集,色彩斑驳,采购之艰难可见一斑。“回想起来,在言语不通的国度,每一次采购遇到的困难,对我和同事来说都是一次历练。”潘晓波笑言。

  距离项目部最近的采购市场,是直线距离120公里外的巨港。地图上看去,仅短短一指间,可由于无陆域通行条件,真正上路需要车船互倒,单程四五个小时成为常态。不仅如此,巨港的市场资源非常有限,一旦涉及大宗材料,巨港的商家就两手一摊,爱莫能助了。项目部年轻的“老”海外——生产经理杜林和商务经理潘晓波深知细致策划的重要性,项目甫一中标就及时到位,他们想用自己的辛苦换来项目及时开工。

  当时正是六七月份,赤道横穿而过的苏门答腊岛热上加热。两人带着这份长达7页,包含200多个单项的采购清单,在周边方圆四五百公里内,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进行市场摸底。几个月下来,他们对市场行情、资源分布了如指掌。“不仅要买到,还要买到最划算的,底线不能丢。”杜林说。最终所有材料、设备都采购齐全,为此他们跑遍两个国家、5个地区,距离现场最近的采购市场也有300多公里。

  就在各种资源采购到位,项目筹备渐有眉目之时,又一道大坎横在大家面前。项目地质勘察小组传来信息,施工点现场实测潮位和业主提供的潮位数据不同,码头设计高度和水面有近乎2米的差距。这就意味着原定桩设计过短。更有甚者,钻孔检测的海底地质也跟提供信息不符。依据甲方数据,施工区域20米泥土层下,便是近20米的均衡密实砂土层,可起到有效承载功能。可实际情况却是,水下砂土被淤泥包裹,星点分布。这样一来,打桩就变成了“抽大奖”,打到有砂土的位置,可以承桩,便是万幸;打到无砂土区域,原定桩长就带来荷载力不足问题,更会产生溜桩风险。

项目团队及时按下工程暂停键,一场拉锯谈判开始了。

  桩长、桩量必须增加,与之相匹配的施打船机设备也要另行租赁,加上清关时间,工期必须调整。可谈判并不顺利,一方面纸浆有巨大的市场刚需,需要尽快投产,一方面因为国情、文化方面的差异,双方认知和反应速度极不一致。时间一点点流逝,有人甚至一度认为项目可能会就此“流产”。项目团队未放弃一丝一毫的努力,项目经理杜善丰、技术经理康湘龙摆出勘查所得实际数据据理力争。在短时间内,他们根据谈判进展重新撰写的实施方案就有4个版本。两个月的艰苦谈判,面对项目团队提供的详实数据和可行的改进方案,业主及其咨询工程师团队最终被说服,同意修改合同,增加桩长、桩量,同时将工期延长两个月。

  “项目团队从上到下,每个人的身上都充满使命感。不管多么艰难,不管条件多么不成熟,我们都要创造机会,圆满完成这个项目。”杜善丰自豪地说。

  1个小时,2300锤施打,由中交印尼工业公司制造的PHC试桩稳稳地扎入海底。这根试桩如同一根定海神针,定住的不仅是码头基底,还有项目团队的信誉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