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交新闻->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穿越一级风险源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7日
  家住哈尔滨红星村的宁晓峰,每天上班必经安通街,这是唯一一条通往市区的主干道。安通街上有座安通桥,桥上有四条铁路线,每天都会有火车轰隆隆驶过,宁晓峰早已习惯了头顶上火车的声音。2018年3月26日这一天,他和往常一样穿过了桥洞,然而此时的他并不知道,他正身处于一种怎样的奇观中:桥上跑着火车,地上跑着汽车,在更深的地底下,一个庞然大物“钻地龙”正稳步掘进着。
  安通桥是单孔框构桥,修建于1988年,每天有上千辆机动车、数千人次通行;桥上四条铁路线,最高时速110公里,平均每3-5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通过,因此这里被列为一级风险源。在如此错综复杂的交通环境下进行盾构施工,容不得半点差错。如何才能保证百分百的施工安全?
  “我们邀请了国内权威盾构专家参与制定,与铁路相关部门多次协调,经过4次专家评审论证和铁路局专家审批通过,才制定出下穿铁路桥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二公局哈尔滨地铁3号线项目副总工程师剌宝成介绍。 
3月24日,一切准备就绪,右线盾构正式下穿铁路桥施工开始了。虽然事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但进入影响区后,对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的技术标准要求也更高了。掘进速度由普通段的每分钟40-60毫米,降低到每分钟20-30毫米,匀速连续推进,盾构司机目不转睛地盯着驾驶室里的4块屏幕,小心谨慎地操控着速度按钮。“调整油压推进油缸,将盾构姿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尽量避免蛇形摆动,纠偏坡度控制在±1%之内,平面偏差15毫米内。”值班工程师周迪一边分析着盾构机自带的测量系统和人工测量综合反馈的数据信息,一边指导着施工人员对盾构进行实时纠偏。
  与此同时,地面巡查、地面监测、管片测量等实现联动,地上地下每个人都不敢有丝毫懈怠。为及时、准确地获取沉降数据,项目团队将监测分为线上轨道监测和线下施工监测。线上监测采用先进的无人机监测,每小时监测一次,一天24小时不间断。线下采用布点监测,在桥涵、地表布点32处,实时采集监测数据。
  安全穿越得到了最大保证,工程质量也必须严格控制。安装管片前,必须要保证安装区及管片相接面的清洁,拼装时要认真、细心,这关系着区间隧道的质量。安装完成的一环管片便会获得一张独一无二“身份证”——二维码标识。“通过扫码可以了解到这环管片是第780环、值班盾构机司机是潘亮亮、值班工程师是周迪、监理工程师是王凯、拼装手是徐兵等详细的信息。”周迪介绍道。
  3月28日,在历经了5天穿越后,随着右线第790环拼装完毕,盾构机平安地“走完”了最后1.2米。“面对如此高难度的穿越施工,不仅各项措施十分到位,而且干得漂亮!有你们在,我们很放心!”当得知在途经列车时速降至40公里后,铁路轨道监测最大沉降值仍未超1毫米时,业主赞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