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交新闻->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交通建设报参评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和第三十一届中国产经新闻奖副刊类作品公示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08日

  3月8日,经过专业评委的评审,交通建设报评出2016年度优秀副刊作品6篇,推荐副刊作品《血脉》,参评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和第三十一届中国产经新闻奖。按照中国产业报协要求,现将作品及名单进行公示。举报电话010-82016691。

 

 

血脉

                    

                   一

  王兰亭将身上的缆绳用力紧了紧,他舔了一下干裂的嘴唇,一咬牙踏进齐腰的海水中。

  1951年的初春,渤海湾冷得彻骨,寒风像锥子,扎的他脸生疼。他在海水里大口喘着粗气,拼尽力气与工友们喊了一声号子。汉子们的吼声盖过了咆哮的浪,就在这群人的身后,是望不到边的荒芜滩涂。

  塘沽,新港,这是时年21岁的王兰亭,参加工作的第一年。

  海河入海口红日冉冉,都说初生的朝阳最雄壮,那也是筑港人南征北战,艰苦创业的岁月。

  王兰亭与第一代筑港人一起,用最纯真的信仰,最质朴的力量奔走于祖国的大山大海之间。海南、湛江、徐州, 1961年,他随队伍来到青岛,在人事科一干就是几十年。

  那个年代职工的单调、对调都要找他。一位两地分居十几年的老职工家属调到青岛工作,为表示感谢,老职工为王兰亭送来一瓶酒。

  “那瓶酒当时4块2毛钱。 ”如今,王兰亭已近60岁的儿子王小明还记得那瓶酒的价钱。

  “那瓶酒,父亲没退回去。但第二天,便让我提着8、 9块钱的东西送到了那位职工老母亲的家里。 ”

  “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单位,行得正,好好干,不能丢了人。 ”儿子刚参加工作那天,王兰亭破天荒地喝多了,这句话他一直重复念叨着。

  那时, 19岁的王小明第一次理解了一个父亲、一个老筑港人的理想与信念。这是老人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忠诚,一生的付出,还有他坦坦荡荡的无怨无悔。

                  二

  王小明常眺望中原大地远处的群山,不知他是否望见了几十年前父亲支援三线时望见的那些逶迤。

  这是2008年,曾经的年轻人已两鬓斑白。而他身后,也不再是荒滩密布,如今他的面前有大山,还有笔直的铁轨。

  “王书记,临时用地到位了! ”听着电话里小李兴奋的声音,举着手机的王小明揉了揉满是血丝的双眼,长出了一口气。

  征迁,是铁路施工的第一关,也是最难的一关。

  但就如五十七年前咬紧牙关冲进刺骨海水里的那个身影一样,身处中原腹地的他同样冲锋在前,义无反顾!

  裤腿上,是他白天走村入户宣讲政策、查看征迁线路时留下的泥点;手中,是他深夜时学习征迁法规、谋划征迁方案时那杯早已凉透的浓茶。

  他常说: “征迁何尝不是‘征心’ ? ”

  他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帮助村里修路、帮助村民抗旱浇麦、与当地乡村干部广交朋友。

  5天!石武项目进场仅用了5天!各类机械设备还在赶赴现场时, 250余亩临时用地却已全部到位。

  “老乡的钱一分也不能少,企业的钱多一分也不能花! ”“依法、阳光、和谐、廉洁” ,上千万的征迁费用,项目部未出现过任何纰漏,这是王小明用岁月与行动完成的人生承诺,是他对老父亲几十年前那句话最深情的应答。

  “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单位,行的正,好好干,不能丢了人。 ”“哎!爸! ”

                   三

  2013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大年三十晚上,父亲王小明将爷爷四十年前的嘱咐说给我听。

  我听他讲完两代人的故事,看着他日渐增多的白发,鼻子忽然有些酸。

  我望着烟花点亮的天空愣愣出神,从父亲的话中,我听得到岁月、听得到坚持、听得到执着。

  之后的三年,我在爷爷曾战斗过的祖国最南端望着沉箱迎着潮汐出发;我也在晋中大地用双脚丈量了父亲望向的巍峨群山;如今,我站在了一万公里外的印度洋边,这比爷爷与父亲到过的地方都要远,这是东非肯尼亚。

  在这片土地上的我坚韧、热情、高昂。但每到深夜,在东非草原低语的风声中,我总能回想起8岁那年弥留之际的爷爷。

  那张枯瘦的手用尽一生的力量紧紧抓住父亲的胳膊,父亲将我搂在怀中。爷爷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却再也没有力气开口,那时的父亲流着眼泪将牙齿咬得咯咯直响。

  他说:“爸,您放心,我都知道。 ”

  今天,我仿佛能在东非草原里望见那个身影,海水没过他的胸膛,他却依然挺直脊梁;我仿佛也能在乞力马扎罗的雪峰下望见一个中年人,泥泞的山路崎岖,但他远眺的目光却坚毅如铁。

  有些精神,沉淀在岁月里,那是一代人,一家人的“根” ,有些传承流淌在血液里,那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星火之种” 。

  (作者:一航局 王秉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