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交新闻->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

阿什杜德港的扩建升级之路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8日
  2021年7月,中国港湾全资子公司泛地中海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二航局和广航局参建的以色列阿什杜德港新港项目正式移交业主,比预期提前整整一年。项目投入运营后,年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200万标准箱,阿什杜德港成为以色列最大的集装箱货运码头,可供目前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靠泊,促进国际贸易往来。
  阿什杜德港位于以色列西部沿海的阿什杜德市,濒临地中海东侧,扩建以前,是以色列第二大港。2014年10月28日,阿什杜德港新港项目正式奠基开工,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建造一座工作码头、600米主防波堤延伸、1500米次防波堤、1200米集装箱码头以及相关疏浚、填海造地和附属工程等。阿什杜德新港建设工程是中国企业在以色列承建的最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目前以色列最大投资项目之一。
  扩建后的阿什杜德港将成为欧亚之间的桥梁,也将为以色列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它不仅可以带来平价商品,也将为以色列国内提供众多就业机会,对提高以色列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扩建后的阿什杜德港宛如镶嵌在地中海东岸的一颗璀璨明珠,凝聚着中以双方创新智慧与友谊的结晶,照亮美丽通达的海上丝绸之路。
  用实力消除偏见
  2014年6月23日,中国港湾泛地中海工程有限公司打败多个国家的竞争对手,成功中标以色列阿什杜德港新港项目。项目体量大、工期长、技术标准高,项目建设现场海况条件恶劣。“我们公司凭借报价优势与技术实力力压众多世界知名公司,成功中标项目,为此我们派出了最精干的技术与施工团队,对工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做到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努力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树立标杆。”中国港湾泛地中海工程有限公司第一任项目经理乐砾表示。
  2014年冬,项目团队在投标时进行了前期实地考察,发现现场海况、风浪条件比想象中更恶劣,而且项目团队初入以色列,面对严格的欧美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若生搬硬套以前的做法,必定会水土不服;若完全使用当地发达市场的成熟分包商和工艺设备,又会带来成本无法承受之重。项目伊始,如何找到符合合同要求的石料,怎样保证工人顺利进场,如何有效控制项目成本等问题横亘在建设团队面前。经过多方考量,项目团队决定迎难而上,主动改变施工工艺。
  主防波堤碎石桩施工工艺成为第一个改变重点。主防波堤碎石桩施工工艺处在关键线路上,风强浪劲,如果按照原有做法,很可能导致主堤无法按期推进,后方码头施工缺乏掩护,整个项目将陷入“泥潭”。
  项目团队反复开会讨论,大胆提出“变水上施工为岸上施工”的总体思路,巧妙避免与狂风大浪的“亲密接触”。为此,项目团队专门设计了一个碎石桩平台,这个平台就像板凳一样,四条长长的桩腿直插海底,成为平台的“定海神针”。新设计的施工平台几乎不受海浪影响,为海上碎石桩施工提供稳定的施工环境,同时也大幅提高了定位精度和施工质量,为施工工效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业主对中国项目团队提出的新工艺并不放心。“他们认为我们时间上来不及,也不具备打造这个平台的能力。”项目执行经理封有德说。基于对中国施工智慧和工艺的信心,项目团队与业主积极沟通,并作出“如果不能按照预期实施,业主有权回到原方案,责任由承包商承担”的承诺。
  2016年2月,碎石桩施工平台顺利抵达施工现场,从提出概念、设计、打造,到设备顺利调遣到场,仅用了13个月。设备进场当天,咨工总监大卫·恩格尔亲临施工现场,迎接这个印着CCCC标识的钢铁“大家伙”,并对中国人的智慧和手艺表示惊叹。2016年5月,新建设的碎石桩施工平台正式投入使用。2018年10月,项目团队完成近30万延米碎石桩施工任务,主堤地基处理变更顺利实施,为业主节省了约6500万美元工程造价。
  靠创新赢得点赞
  以色列是中国港湾新开发的市场。阿什杜德港新港自开工起,项目团队格外重视履约,努力让项目成为中国港湾在发达国家展示企业形象的一个窗口,树立中国企业的品牌和口碑。
  阿什杜德港新港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始终面临严格的合同中期节点履约风险。时任项目副总经理孙海军介绍,业主在施工合同中共设立了38个节点,并且有一半以上的节点设置了高额罚款。
  虽然面对严格的履约条件,中国建设者打造精品工程的初心从未改变。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横贯项目建设始终。
  2015年9月20日,项目团队采用由400吨平台+导向架+260吨履带起重机组装成的“打桩船”开始28号码头的打桩。28号码头为钢管桩基础的高桩梁板式码头,码头的沉箱、桩基以及护岸结构施工是阿什杜德港项目的重要节点,从正式打桩至当年10月22日,受风浪影响,平台可移动的窗口非常有限,项目部一共沉桩29根,仅完成总量的4.6%。
  为按时履约,项目团队提出了一个颠覆传统打桩工艺的构想:把施工平台直接架设在已经打下去的钢管桩上,保证平台在钢管桩上自行移动,就可以完全避免波浪对打桩以及平台移位造成的影响。这一设想得到项目团队的重视,工程师们加班加点制作了更加直观的3D模型,必须利用冬季这个非施工窗口期将平台打造出来并运到现场,保证后续可施工窗口期的正常运作。终于,该平台于2016年2月下旬按期运抵阿什杜德港,经过清关、组装、调试后,2016年5月正式立在已打入的钢管桩上,开始投入使用。自新设备进场后,项目平均每日成桩数接近4根,较之前的工效提高了3倍,成功扭转被动局面,于2017年10月底赶在第一场冬季风暴前顺利打完最后一根桩并安全拆除上岸。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原施工方案设计将塑料排水板穿透35米厚的密实砂层,打入至地下55米深处位置,以提高堆场承载力。然而,经过在全球范围内的调研,项目团队发现,即使采用最先进的设备,也只能将塑料排水板在淤泥地质施打至近70米深度,仅个别公司具有令塑料排水板穿透35米厚的密实砂层深埋地下的技术能力。这项任务在全球范围内都很难实现。
  为什么要将塑料排水板打入50多米,设计是否过于保守?项目团队对设计的合理性产生了疑问。为了寻求解决办法,在项目总工吴遵奇带领下,项目团队对业主提供的地勘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原来,设计使塑料排水板施工穿透约35米厚的密实砂层,是为了处理其下方的约20米厚的粘土层,以减少场地建成后的运营期沉降量,而且这份设计采用的地勘资料中现场的静力触探试验和实验室的一维固结试验对该粘土层的固结程度的判别存在矛盾。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极有可能不仅无功,反而可能会影响工后沉降量的计算。经过仔细研究,项目团队认为,这项施工不仅“劳民”而且“伤财”,没有必要进行。
  然而,要得到业主认可却并不容易。虽然来自美国公司的设计总监已经认识到这一矛盾,但是业主对于地质资料的复核和澄清,却始终未能进行。
  “空口无凭,必须要拿出有力的数据才能证明我们的说法。”在项目的周例会上,项目团队决定自己作地勘,以取得关键数据,说服业主取消这项不必要的施工。项目部从香港引入了专业的补勘团队,对现场进行7个点位的补勘钻孔取样,最终试验数据证明项目团队的说法完全正确。面对上百页的试验分析报告,业主终于同意取消这项分项工程。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施工风险,也为项目提前运营争取了时间。
  7月18日,以色列港口开发与资产公司向中国港湾泛地中海工程有限公司颁发了阿什杜德港新港项目全面接收证书,同时颁发了与咨工共同签发的800万安全工时证书,项目较业主原合同工期提前一年移交。“完美的港口!”竣工典礼上,业主代表对中国工程师竖起了大拇指。
  凭开放赢得尊重
  阿什杜德港新港项目团队放眼全球,积极引进国际优质资源,形成了“国际化分包”和“全球市场采购”的商务模式,以共商、共建、共享作为项目建设的理念,通过全球化资源配置整合和成本模式的优化,为项目实施取得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项目沉船打捞分包商来自希腊,沉箱预制是意大利分包商,桩基检测是匈牙利公司,项目钢板桩、钢管桩采购自阿赛洛荷兰分公司,阳极块来自英国,土工布采购自比利时公司,浮标是澳大利亚公司造的,液压振动锤是美国货,碎石桩的振冲器是购自德国公司……在专业国际咨询机构方面,来自冰岛、西班牙、荷兰、香港等防波堤专家和地基处理咨询机构均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给予了技术支撑。
  全球优质资源的整合,为业主和承包商提供了更加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保障了项目顺利实施。项目28号码头沉箱预制和安装处于关键线路上,进度只能提前不能滞后,合同要求在开工两年内必须完成18个沉箱的预制和安装,但业主并没有提供预制场地。每个沉箱高17米,长24米,相当于一座5层高的楼房,按照目前国内所采取的预制工艺,像这样的庞然大物只能在现场附近预制,然后拖到海里出运安装。受场地和常规思维的限制,沉箱预制成了摆在工程师面前首要解决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工程师们跑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终于从意大利找到了可行方案。这家公司突破常规思维,在半潜驳上采用滑膜工艺预制沉箱,这就好比将陆上的预制工厂整个搬到海里,直接在海里建房子,成功解决了预制场地的问题。事实证明,相比传统工艺,该项工艺更加经济高效。项目团队整合全球优质资源的做法,不仅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完成,并且再一次强有力的证明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绝非是中国一家独奏,而是全球大合唱。
  据统计,阿什杜德港项目带动了来自20多个全球知名公司的产能输出,与113家属地合作伙伴有实质性合作,国际大额分包金额累计达1亿美元,材料采购合约金额累计达2亿美元,地球村、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