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交新闻->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

让盐碱地“重焕生机”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3日

  站在巴彦淖尔河套地区的村镇嘎查举目四望,大地白茫茫的一片。然而,这并非“皑皑白雪”,而是盐碱地。从卫星图上看,散布在农田里的盐碱地就像大地上长出了一块块“牛皮藓”。

  “土地盐碱化后,根本长不了庄稼,荒地一放就是多年。”说起村里的盐碱地,村民们显得有些无力。作为土生土长的巴盟人,公规院项目设计组成员刘阳对当地土地整治的症结十分了解:“盐碱化与干旱如影随形,加上土壤有机物含量低、局部地块缺少配套的排水系统,盐水排不出去,沉积在低洼处,土壤板结严重,许多土地被迫弃耕。”

  生物修复是生态修复最长远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盐碱地的属性,让生态修复变得遥不可及。“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盐碱地变成能生长植物的普通土地,只要能生长植物,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刘阳介绍。

  针对当地普遍存在的次生盐化现象,项目组成员认真细致地对土壤进行现场采样化验,发现项目区盐渍类型基本为钠盐和镁盐,大多土壤粘重、透水性差,加上项目区平均蒸发量是降雨量的10倍,如果参照以往盐碱地改良方案只解决排水问题,不从根本上改良土壤,就不可能达到盐碱地改良的目标。

  针对这些“病因”,项目设计组成员对症下药,提出“五位一体”改良方案,即通过暗管排水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反盐、掺沙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通透性、施用脱硫石膏治碱、添加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深松旋耕打破土壤胶质层。“该方案应用后,不仅能让土地长出植物,还能变为农田,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刘阳说。

  找到修复技术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要想完成修复工程,就必须了解盐碱地的分布和形态,以便整体规划。“刚开始我们采用了遥感影像和无人机航拍来进行筛查,但是遥感影像反映的土地信息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为了更好地掌握土地使用及周边田水路林村等情况,我们必须到现场查看。”项目区域地广人稀,土地清查工作一连持续了好几个月,项目设计组成员免不了长途奔波,虽然辛苦,但同事们充满自豪:“能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村镇一线工作,让我们受益匪浅。”

  对于未来,刘阳满怀憧憬,干活也越来越有劲了,“以后我们可以种植葵花、玉米、葫芦瓜等作物,既能获得经济收益,还能达到盐碱地治理的目标,实现双赢。”

  目前,项目团队已完成了对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及五原县土地的系统清查,并逐村向村干部、村民介绍盐碱地治理最新政策及修复技术,为盐碱地的顺利修复做好了准备。

  在美丽富饶的河套灌区,将曾经无人问津的零星地块建设成高标准农田,对于生态脆弱的乌梁素海周边区域弥足珍贵。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