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交新闻->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

瓦多港的蓝色“钢铁侠”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5日

  编者按:意大利瓦多港是意大利首个自动化码头,设计年吞吐量86万标准箱,可停靠当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舶,振华重工为其提供全套港机设备及维保服务。作为中南欧的“门户港”,瓦多港的建设与运营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意大利北部的经济发展及居民就业,也为欧洲与非洲、中南美洲等地货物来往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随着意大利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瓦多港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9年12月12日,意大利首个自动化码头——瓦多港正式开港。开港现场,数千人屏住呼吸,目光聚焦于同一个地方——从中国远渡重洋而来的蓝色“钢铁侠”岸桥正缓缓伸出“双臂”,将悬挂着意大利国旗的首个集装箱稳稳抓起,并精准放置到集装箱货轮上。这一刻,掌声从人群中响起,此起彼伏。“感谢振华重工提供优质高效的设备,以及为瓦多港顺利开港作出的贡献。”意大利基础设施和交通部副部长萨瓦图尔·马格特激动地说道。

  意大利瓦多港是振华重工首个欧洲智能堆场项目,也是意大利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后,中意双方重要的“牵手”项目之一,标志着中国“智”造与欧洲标准经过不断磨合终于走到一起。作为中南欧的“门户港”,瓦多港的建设与运营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意大利北部经济发展及居民就业,也为欧洲与非洲、中南美洲等地货物来往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

  敢闯敢拼做大“时间减法”

  位于意大利西北部利古里亚大区的瓦多港,凭借其在地中海的独特地理优势,自12世纪起持续了数百年的繁荣。然而,随着国际贸易发展,旧码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需求;传统以水果为货运主体的单一结构也面临着重组挑战。尤其是在工业品、生活用品及其他货物涌入后,货源结构的多元化对码头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举步维艰”的瓦多港期待注入新鲜血液,而中国企业的到来无疑是正逢其时。

  2016年,中远海运港口有限公司和青岛港集团这两家中国企业与航运巨头马士基旗下的集装箱码头公司联合成立了瓦多港控股公司,共同承接港口的建设以及为期50年的经营,振华重工为该港口提供全套港机设备,包括4台岸桥、14台自动化轨道吊、7个自动化堆场以及全生命周期备件及维保服务。

  “希望港机设备可以尽快交付给我们,保证顺利开港投产。”2016年5月,振华重工项目组收到一封用户邮件,希望缩短项目设备调试周期。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项目组仔细研究设备的生产、制造及调试各环节,最终决定在调试阶段做“时间减法”。

  以往,项目团队会将建造好的整机设备运往用户码头现场,在现场开展一系列调试后交付用户。“既然用户希望我们可以尽快交付,那我们可以尝试改以往单机调试为系统组合调试——在设备发运前不仅完成所有单机调试工作,同时也完成交互区调试及与远在意大利的TOS系统联调,缩短到岸后的联调时间,尽早投入运营。”项目组按照振华重工领导层意见大胆决定:在江苏南通生产基地建设国内首个自动化调试专用堆场。“打个比方,如果把调试工作分成ABCDE五部分,有了调试基地,我们可以在发运前完成ABC部分,等设备到达码头现场后仅需进行DE部分的调试就可以了。我们自己承担时间成本,提前调试。”瓦多港项目调试经理杨洋洋解释说,“当用户得知我们专门为此项目建设调试基地,可没少向我们表示感谢。”

  自动化调试专用堆场需一比一全真模拟意大利瓦多港现场。项目组通过对基地旧跨运车进行升级改造,模拟现场环境,进行交互区的系统调试。负责跨运车改造的任务落在了资深电气调试工程师徐波的身上。那段时间,在基地常常可以看到他与其他项目成员顶着烈日,伏在跨运车上一遍遍排查故障。经过一周的奋战,跨运车终于满足了使用需求,调试基地顺利落成。

  “有了调试堆场,我们在基地完成了许多本该在瓦多港现场进行的工作。”徐波说道。

  聚力同心做足“效率加法”

  2017年12月13日,项目团队办公室异常热闹。“听说你们首船终于要发运了,真是不容易啊!”瓦多港项目商务主管陈丽平听到同事的话,心情异常激动。在多元文化差异中执行如此复杂的自动化项目,对振华重工项目团队来说是一大挑战。如今迎来“可以发运首船设备”的好消息,对项目团队而言,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一扫疲惫。

  就在“振华23”轮装载着瓦多港6台轨道吊蓄势待发时,用户码头却下达了“要变更到岸码头”的临时通知。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般“轰炸”了整个项目组。一番了解后才知道,由于瓦多港基建工程的滞后,码头方有意将设备到岸地点改至旁边的瓦多冷藏码头。但限于之前的合同条款,码头用户一直“支支吾吾”,未正面通知振华重工。眼看设备就要发运了,项目团队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大家别急,出现变更是项目执行过程中在所难免的。小陈你去联系码头用户,组织项目组与用户尽快开个电话会。”在得知用户单方面提出到岸变更计划后,瓦多港项目总经理杨育青并没有抱怨,她立马调整工作部署。然而,与用户的电话会并不顺利。双方在发运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

  为了保障项目如期推进,杨育青带领团队连夜飞往意大利,刚刚抵达码头便与用户就卸船问题展开讨论。电话会的“激烈争执”对推进项目毫无帮助,这一次大家决心要冷静沟通。经过一番深度交流,双方达成共识——暂定原卸船方案,先将轨道吊卸在码头临时空地上,后期再移位至完工的堆场。为了保险起见,项目团队还同时准备了在瓦多冷藏码头卸船的备选方案。

  聚力同心下,首船设备顺利抵达瓦多港。“这是我第一次深刻认识到,我们在项目伊始与马士基集团共同制定的项目管理创新理念——‘一个团队’理念的巨大效益。”振华重工瓦多港项目副总经理陈强感慨道,“时刻以项目顺利交付为根本出发点,加强与用户团队的沟通,可以规避很多矛盾。尽管这样的理念看似并无创新,但在项目伊始就以‘备忘录’的形式签订下来,无疑是瓦多港项目的独创之处。”

  在艰难的合作中,双方团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个团队”理念也真正开始深入人心,在后期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未雨绸缪做好“安全乘法”

  “每分钟270米的高速度,这跨运车可比一般跨运车要跑得快啊!”“是啊,这600米长的堆场真是罕见,再加上冷藏箱架区,看来与我们基地试验场还是有区别的。”尽管发运前,项目调试团队已在自动化真机调试基地做足充分准备,但首次入驻现场时,项目技术负责人孙斐与调试工程师谭兴福还是被眼前的画面震惊了。

  14台轨道吊、19台跨运车、28组冷藏箱架、950个冷藏集装箱,这是瓦多港堆场上全部的设备,这些设备悉数启动后,如何保障在远程操控下依然可以安全、高效地装卸作业,成了项目技术团队需要思考的首要难题。

  在瓦多港现场,每个堆场前后都有一块轨道吊与跨运车的交互区,用于抓取集装箱。在正确的操作下,两台设备如“网友”一样不会碰面。但由于堆场仍处于调试阶段,稳定性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出于对驾驶员安全的考虑,用户不太配合提供跨运车参与调试,这怎么办?”谭兴福皱着眉头说道,如果没有跨运车的配合,堆场交互区无法调试出效果,项目进度将直接受影响。

  “你们先调试别的部分,不能耽误进度,我去跟用户沟通,总得商量出一个可行的方案。”负责现场协调工作的项目总经理助理缪友春说道。经过反复沟通,双方的律师团队最终根据欧洲的安全规范出具了一份安全协议,规定了调试内容,同时设立安全专员负责地面协调,全方位保障跨运车驾驶员在调试期间的人身安全。这次经历让现场团队深刻感受到欧洲项目对于安全的高度重视,也促使调试团队开始转变思维。

  “凡是涉及到人的,我们都要多加一道保险。”周例会上,谭兴福提出了临时增加安全控制模块的建议。自动化堆场往往是禁止人员自由出入的,但瓦多港较为特殊,堆场中的28组冷藏架区常常需要冷藏箱操作员和维修人员出入。“增加一个安全门,安全门好比是安全控制模块的‘开关’,门打开便触动我们设置的自动保护机制。”谭兴福解释道。

  在与用户沟通了细节后,安全控制模块正式“上线”。当安全门被打开后,设备立即启动位置校验,自动识别自己所在的位置,同时停下手中的作业。这套新的安全模块,不仅保护了冷藏架区工作人员出入安全,还为维保人员出入堆场进行设备维护提供了安全“保护伞”。

  如今,瓦多港已顺利开港运营半年有余,经济效益显著。得益于前期打下的坚实基础,智能堆场二期调试在疫情期间仍未停滞,远程调试“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预计2020年9月,智能堆场将全部投入生产运营,加入到“码头主力军”中。届时,这座素有意大利西北部“门户”之称的自动化码头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助力中意两国共谱“一带一路”合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