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交新闻->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

百折不挠战高原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1日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那天路修到我家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11月的牧草已经枯黄,二公局花久高速DJ 15标项目经理刘洋的歌声也带着一股苍凉,但他还是扯开嗓子唱得声嘶力竭,仿佛要把四年来的压力都通过歌声宣泄出来。
  历经4年苦熬,花久高速公路终于通车了,果洛藏族自治州这个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经济社会发展最滞后、单一民族比例最高的自治州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高原上的魔鬼训练营
  雪峰耸立、山脉交错、河流纵横、湖泊繁多、牧场广阔,玛多黄河源旅游区、年宝玉则雪山、达日草原、阿尼玛卿山、年保仙女湖、巴颜喀拉山……这是游人眼里的果洛州,让无数人向往的“天堂” 。
  2013年7月,中国交建的建设者们来到了果洛州,在蓝天白云,芳草如茵,青山绿水,巍巍雪峰的美景中开始了“魔鬼训练” 。
  世界教科文组织界定,海拔3700米以上属于生命禁区,不适合人类居住。而花久高速全线平均海拔4000米,高原、高寒、没路、没电、没通讯信号。全年平均气温零下4度,最低温度零下34度。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就会风雪交加。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60 %,胸闷气短、肺水肿等严重的高原反应时刻威胁着大家。参建单位的员工,每个人都对高原施工记忆犹新。二公局项目工程部长安相镇说,“到了冬天,手只要贴到铁的东西就会冻在上面。风一吹,手上、脸上都是血口子。 ”隧道局工程部杜增加回忆说,“嘴唇老是开裂,吃饭的时候都不敢张大嘴,特别是不敢听笑话,一笑就又裂开了! ”这种环境下,“好多工人实在忍受不了,都选择了离开,给多少钱都留不住。 ”三公局项目经理汤立强说,他也能理解那些选择离开的工人。
  果洛是藏语,意思是反败为胜的人,也正是参建员工百折不挠的写照。“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的横幅贴在项目经理部、预制厂、桥墩上、隧道口、路基边……一场历时1500多个日夜的攻坚战在高原上展开。
  他们是修路的,自己却没路可走。刘洋的越野车只能开到夏德尔山下,到项目部还要爬10公里的草甸,临建用的水泥只能人工扛上去。要知道,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只是单纯的走路都会气喘吁吁,扛上水泥,走不了1公里,人就会累瘫在地。没办法,项目部只能买来牦牛驮运。
  “临建期间手机一点信号都没有,只要上了山,基本就与世隔绝了。 ”项目总工张康宁说,他在山上连续忙碌了半个多月指挥临建工作,家人通过手机、 QQ、微信都联系不上他,还以为出事了。最后,家人凭着一点点项目信息千辛万苦联系到了项目的监理单位。直到一位监理找到项目部,张康宁才得知此事。他连忙坐着监理的车下山给家人报平安,刚到有信号的地方,手机就“滴、滴、滴”响个不停,全是家人发来的短信、微信,张康宁说,“当时眼泪就掉下来了。 ”
  环境恶劣,项目协作队伍工人流失率高达47 . 4 %。刘洋说:“留下的都是英雄,走的我也理解。条件确实太苦,我们尽最大的力量改善。 ”怎么留住工人成为项目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刘洋介绍,项目部采取了多种措施,比如增加工人人数,配置专职医生,安装净水装置,不计成本建设通信基站和网络,安排专人到300多公里外的阿坝州买新鲜鱼、肉、蔬菜,专车接送探亲的员工家属,定期组织集体生日会、卡拉OK等。一系列举措稳住了人心,更激发了大家持续奋斗的热情。

豆腐渣里打隧道
  穿越夏德尔山的久治3号隧道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也是二公局花久15标面临的真正考验。
  久治3号隧道单洞全长9430米, 15标承担4660米的施工任务。隧道Ⅳ级围岩占66 . 7 %、 Ⅴ级围岩占33 . 3 %,所谓Ⅴ级围岩就是只比粘土、沙土稍微强一点点的岩石。围岩走向杂乱,风化严重,大量粉泥质夹杂其间,完整性极差。“坍塌下来的粉泥质就象豆腐渣,手一搓就成了粉末。这样的环境,不塌就是万幸。 ”安相镇说。
  虽然项目采取了所有可能的措施,而且对每道工序中可能存在的危险环节都由技术员、安全员、主管领导一一确认验收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但由于地质复杂,围岩软弱,高地应力的作用,夏德尔隧道施工期间发生较大突水涌泥2次、地质突变坍塌3次、支护变形8次。2015年4月30日,施工地点附近围岩走向杂乱,风化严重,围岩发生水解,掌子面连续发生坍塌, 1天后再次坍塌,已经完成的初期支护开裂变形,钢拱架扭曲变形18榀。2016年8月25日,左洞拱腰处发生初支侵限、突水涌泥,侵限最大值达到250厘米。由于项目部准备充分,措施到位,每次都有惊无险。为了施工安全,项目部不断总结经验,采用地质雷达、超前探孔提前预判地质情况,施工中启用特殊地质预案、改进工艺,过程持续监测、以精确的数据为基础,科学加强支护,攻克了一个个意料不到的难题。
  这样艰难的施工环境里,项目部还要坚持创新。有一天,刘洋接到电话,电话那头拌合站负责人焦急的大喊,“经理,拌合站冻死了。 ”当刘洋急匆匆赶到拌合站,询问为什么停料时,操作工老王的回答让他哭笑不得。原来,气温降到了零下20度,拌合站的伸缩气缸被冻住了。怎么会冻住呢?这个问题从来没遇到过。看着大家嘴里呼出的气瞬间变成白烟,刘洋突然明白了,“是空气中的水分! ”天气太冷了,即使空气中的一丝水分也能导致结冰。项目通过加装空气干燥机,对空气除湿,才确保伸缩气缸正常工作。围绕防冻,项目在水管外加装了阻燃自限温伴热带,运输皮带也安装了加热装置,出料口、运输过程、施工现场全程采取保温措施,解决高寒难题。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难题,围绕着高原隧道的通风供氧、供排水和保温,项目获得了5项国家专利。
  2016年7月28日,花久DJ 15标提前完成合同内4660米隧道施工任务。当大家刚想松口气的时候,因为相邻标段进度滞后,业主要求项目继续掘进。一场大干又一次掀起,直到2017年5月,隧道全部贯通,项目完成合同外任务713米。在庆功会上,刘洋总结道:“隧道之所以难,是因为围岩都是散的,我们之所以成功,因为人心始终是聚在一起的,凝聚了这份力量,我们已经不怕困难了。 ”

在雪域高原上种草
  果洛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三江源”国家保护区的腹地。2014年,花久高速公路被交通运输部列为“绿色循环低碳公路主题性项目” ,成为西北地区第一条绿色循环低碳公路。
  怎样做到绿色环保?二公局项目书记文建权表示,“我们不但要施工,还要种草,两者一样重要。 ”刚进场时,项目建设要征地,牧民们说:“你们把草铲了,我们的牛羊怎么办? ”直到项目部把环保方案翻译成藏语,介绍给牧民,才打消了他们的疑虑。铲下来的草皮,被一块块堆放起来,每天洒水浇灌,最终移植到路基边坡上。项目部还为此专门进行研发,把装载机改装成铲草机,确保铲下的草皮完整,不伤根系。
  移植的草皮数量远远不够。因为项目要求完工之时,所有的地方都必须恢复绿色。第一年开春,大家兴冲冲地种下各种草籽,每天洒水,期待着能长出绿色的幼苗,但最终却一无所获。原来,青藏高原上的生态极其脆弱,再加上气候因素,自然生长草皮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在这里种草,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儿。
  项目部四处寻求种草之道,有人说:“你们是搞施工的,不务正业研究种草干什么? ”但项目部就是把种草当成了施工的一部分。在综合研究草本植物特性、影响牧草再生能力的因素、青藏高原气候情况和地表径流情况的基础上,项目部精选适合高原高寒地区成长的草种,针对不同地形,分别采用椰丝纤维毯植草、骨架护坡、挂网喷播等各种技术,将路基边坡、桥墩旁边、隧道洞口、弃渣场等地方全都变成了绿油油的一片。
  远处雪峰映着阳光,碧如翡翠的黄河从脚下蜿蜒而过,牧马的藏族少年赶着牛羊在河边饮水,新铺的路面就像从草原上长出来一般。牧民桑庆看着绿油油的青草,高兴地说,“简直和原来一模一样,就像做了场梦。 ”不一样的是沉寂千年的高原上,多了一条宽阔的公路,从果洛州州府大武镇出发到德令哈的路程由原来的12个小时缩短为4个小时,到格尔木的路程由原来的1天以上缩短为6个小时,到成都也只需要7个小时,这片美丽的高山草原终于有了一条与现代文明的连接的“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