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舅妈就打来电话,端午快到了,询问能不能找到好的粽叶。我只能无奈地告诉她,江边冲砂了,原先的芦苇荡已经变成了码头,粽叶得另寻他处了。
小时候,粽叶在河边就能找到,而且满地都有,并不鲜见。所以在没有冰箱的日子,老百姓的储藏方法是晒干,晾在家里,一年四季有节有喜事的时候,都可以拿出来包粽子。
农村人将糕和粽作为孩子升学季最重要的彩头,寓意高中。同时,在结婚、新房上梁落成,甚至是生孩子之类的喜庆日子,也喜欢包粽子来庆祝。所以一年四季,家里总缺不了粽叶,又因为初夏的苇叶阔大而嫩,没有虫子,这时候的苇叶常常被采摘下来保存和使用。
说起来,包粽子也是一项技术活,记忆里奶奶就能包一手好粽子,奶奶身材高大,手掌大且手指修长有力,包的粽子又大又结实,扔进锅里,如何煮都不烂。来南通后,就很少吃到这种硬实的粽子了,街上卖的大多也少了份家的味道。
舅妈也是一位包粽子的高手,每年临近端午,总得包出很多粽子给大家分享。
这几年拆迁,河道清理,芦苇荡开始变成了石头和水泥堤坝,采粽叶也就只能到江边去。因为公司靠着江堤,前几年还能采到不错的粽叶。不过这种便利,去年就不复存在。
今年公司特地组织员工包粽子,食堂老师傅亲自教学。我虽然爱吃粽子,但还真没亲自包过。想着江边的粽叶已无处寻觅,不如跟食堂老师傅学着包几个,带回家给家人品尝。
以前看奶奶、舅妈包粽子,觉得很是轻松。现如今自己上手,可真是没那么简单。好在老师傅心细,一直鼓励我们这群“手残党”,“我年轻时也不会包粽子,学会包粽子还是我到振华食堂工作以后的事儿,当时是我的老师傅教会我的。”几番折腾,三四张粽叶在我手里也慢慢乖顺了起来,逐渐有了形状。“你这粽子虽然不规范,但也算紧实,煮起来不会散架,家里吃没问题的!”老师傅看着我捧在手心的“作品”,笑着说道。有了第一次,后面的几个粽子,包得也越发像样子。
晚上,我提着包好的一袋粽子回家。家人早早准备好了蒸笼,只等粽子下锅了。看着自己亲手包好的粽子,一个个整齐地放在蒸笼上,我竟开始期待起来。
恭候多时,终于等来了出锅的时刻,看着颗颗粽子在徐徐热气中散发出阵阵清香,我忍不住闭上眼凑近闻了闻,记忆中的味道好像一下子又被唤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