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交新闻->人文
人文

见证蛇口的第一个“春天”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5日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和祖国一起成长,见证了祖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从弱国到大国,并向世界强国目标一步步迈进的过程。
  50年代,从战争废墟中走出来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三年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我上小学时挨饿的痛苦记忆犹新。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高涨,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研发,“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着中国人民的士气。
  60年代,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得到高度弘扬。60年代后期,我奔赴海南军垦农场参加农垦建设。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就开始严酷的劳动锻炼。或许正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社会生存能力。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80年代初,我随交通部四航局的先头部队进驻广东省改革开放的试验区——深圳蛇口,参加被称为“蛇口第一爆”的招商局蛇口特区五湾、六湾和赤湾万吨级码头工程建设,也有幸见证了蛇口的第一个“春天”。
  当年蛇口地区人烟稀少。工程队伍进驻现场,无淡水、无电力、无房屋,条件异常艰苦。我是当年第一批进入赤湾现场的几个人之一。那会儿赤湾村里只有稀稀落落的农舍和大片的水田,基本不见青壮年,只有一条山路可进入赤湾村。我们开着履带装载机进去,住宿和办公的房子是用沥青布、竹笪搭建的工棚。那时候出差或休假回广州,交通工具是工地上的解放牌大卡车。每人一个小板凳,公路大部分是没铺路面的土路,不少路面是“排骨路”,路况极差,坐一程大约要4小时,屁股要痛上好几天。把当年第一批参加蛇口特区码头建设的施工队伍称作“开荒牛”,一点也不夸张。
  为了赶工期,施工往往日以继夜,每天工作12小时是平常事。为了赶潮水,需在日常低潮位时间段进行码头胸墙混凝土浇筑,常常凌晨3点就要开始施工。当年工人稀缺,项目部几十名职工,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工人,全员上阵到施工现场搬运绑扎钢筋和安装模板混凝土搅拌机、推双轮车运送混凝土……大家必须全力以赴赶在涨潮前把混凝土浇筑完成,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在蛇口工程建设初期,职工薪酬分配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工资制度,发放固定月薪和月度奖金,工程效益与职工收入脱钩,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时,蛇口项目作为工资改革的试点,在尝试施行“超产奖”的第一个月里,大部分人就拿到108元奖金。108元现在看来也许并不起眼,但在当年却是大部分职工两个月的工资收入。“108元月度奖”成了一个爆炸性新闻,在全局上下引起了强烈轰动。实行了30年不变的固化工资制度被打破,也是从那时开始,工资制度改革开始了,职工的收入逐步提高。
  在蛇口工地,我一干就是6年。成年累月的磨练,我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有了亲身体会,积累了码头混凝土施工、土石方工程施工的宝贵经验,也培养了通过目测判断建筑砂、碎石等建筑材料的质量以及混凝土的含水量、和易度情况等方面的能力,这为后来我在广航局从事的水运工程概预算和工程总承包工作,并做好“传帮带”,协助培养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如今,蛇口港已拥有多个10万吨级的深水码头泊位,是中国最大的转运中心之一,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粮食、建材集散中心和内贸集装箱中转口岸,也是深圳地区最大的客运码头。赤湾港也建成6万吨多功能散杂货码头,成为内河船舶和远洋水深巨轮均能靠泊的河口良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和家人亲友自驾游云南、西藏和新疆等地,游览祖国名川大山,深入西藏、新疆边境感受全国的巨大变化,拍摄了大量江山如画的美好风景照片,实现了旅游摄影梦想。
  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70岁生日。我衷心感谢党与国家给我奉献祖国港航建设事业的机会,给了我幸福美好的生活。我深爱我的祖国,衷心祝愿祖国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