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交新闻->人文
人文

96岁老兵的守望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3日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电视里正在播放一部抗战纪录片,虽然有些历史画面模糊不清,但还是让他原本混沌的眼睛闪亮起来,他目光炯炯地盯着电视屏幕,生怕漏掉一个镜头。96岁高龄的他每天有几件一定要做的事情,第一件是看抗战题材的电视节目,第二件是拄着拐和老伴儿一起在楼下遛弯。
  “解决了哨卡,看到他们在屋里喝酒没有防备,我和班里的战士就直接冲上去了……”96岁的他记忆力已大不如前,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也许是年纪大了不爱交际,他每天说话都不多,但当看抗战电视想起过往时,提起当年的战斗经历,总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那是1944年的隆冬腊月,正值农历春节来临之际,那天滴水成冰,野外冰封地冻。身上薄薄的衣服挡不住刺骨的寒风,通红的手指快要冻得连枪栓都拉不开。就在这样的天气下,他所在的连向敌人的一个据点发动了突袭。解决了为数不多的哨卡后,准备冲锋的战士们听到爆炸声的同时,一个个手握钢枪,如离弦之箭,冲向了日军据点,杀气腾腾。枪声像放鞭炮一般“嗒嗒嗒”地响个不停,看着战友们不断倒地,他红了眼,大声的吼叫着冲锋,嘴角甚至流出血来。据点内外,到处都是战火,到处都有厮杀,直到将敌人全部消灭时,他才发现鲜血几乎染红了这片大地。他在战斗中总是一往无前,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早已数不清有多少次。夜袭战回到营地后,战友们发现他身上有4个枪眼,身中2枪,枪枪洞穿,现在他左臂和左腿上的疤痕便是那场战斗留下的印记。这场夜袭战到底什么时间结束的他不知道,只记得当部队凯旋而归时,雄鸡已叫了三遍。
  他是我的姥爷,他叫金玉章,君子如玉,下笔成章,一位1948年入党的共产党员,一位参加革命70余年的抗战老兵,一位建国后开发“北大荒”的拓荒者。
  姥爷离休前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香兰农场六分场的大队长。“北大荒啊!真荒凉。黑油油的土啊!草茫茫。又有兔子又有狼。”这句民谣就是当年建场前这片亘古荒原最真实的景象。1958年,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的《关于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身为连长的姥爷递交转业申请,积极要求去开发北大荒。之后,姥爷与上百名转业官兵并肩前进,不掉队,不坐车,不叫苦,胸怀征服自然的凌云壮志,沿着江堤北部的沃土,披荆斩棘,从香兰方向朝荒原腹地挺进。他们高唱着战歌,沉睡的土地被唤醒;他们浩浩荡荡,狼虫虎豹被驱逐。他们的足迹就是康庄路,他们的篝火就是信号枪。他们将时光、力量、知识撒在广阔无垠的荒原上,让“北大荒”成为了“北大仓”;他们振臂呼喊,鲜艳的红旗下,诞生了农场。
  姥爷今年96岁,1983年从大队长的位置上离休,享受处级待遇。现如今姥爷饭量不多,脚步也有些蹒跚,但他却一年365日,没有一天不拄着拐杖下楼散步,固执到有些死板。冬天的黑龙江从来不缺少大雪,下雪路滑,家里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放心,姥爷却我行我素,每天准时准点穿好衣物、拿起拐杖,家里人也只好扶着下楼,紧紧跟在身后,片刻不敢离开。天晴的时候,姥爷喜欢遛弯后坐在楼前向阳的椅子上,偶尔遇上老战友总会拥抱良久,平时习惯与路过的熟人打打招呼,看一看路上车来车往,时不时眺望目力所及的远方。那远方是他拼搏奋斗几十载的农场,是已故战友们埋骨的地方。
  都说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人走万里终回故里。当初日寇侵华,姥爷在1940年从老家山东平度前往东北,随后参军,离开山东老家时的他只有17岁,谁也想不到这一走就是79年。姥爷会想家,会想念村头的那口甘甜水井,也会偶尔想起院里的那颗枣树,但他却更留恋黑龙江这片土地,更爱这片亲手建设的农场,这个第二故乡。
  姥爷说他死后就将他葬在香兰农场,埋葬在他战斗过的土地里,埋葬在他建设过的泥土上。他要闻着麦田清香,他要看着泥土绽放。
  生时服从命令、无愧信仰,死也要和战友们葬在一起,这是一个年迈老者的坚守,也是一位老兵最后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