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四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中交集团助力一江清水向东流

重庆广阳湾生态修复项目 崔少攀 摄

综合治理后的武汉万家湖 靳晰 摄 

武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置项目设备安装 肖军 摄

重庆奉节县长江大保护PPP项目朱衣河治理工程 巩双阁 摄

湖北监利长江大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一期项目中段管网改造工程 李依 摄

本报通讯员 向代文 李润泽 蔡琪 李依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中交集团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主动参与“长江大保护”建设,呵护长江沿岸生态,让长江呈现“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美丽画卷。

源头保护水资源,长江水质有保障

“长江水质污染的源头,主要来自沿岸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从一开始,我们便瞄准了这一关键痛点,积极履行央企‘长江大保护’责任。”一公局集团重庆奉节长江大保护PPP项目经理潘凯说。

重庆市奉节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辖区拥有长江干流41.5公里,是三峡库区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屏障区,肩负着保护国家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和长江中下游饮水安全的重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奉节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着当地人民生活用水质量,也损害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022年12月,一公局集团奉节长江大保护PPP项目开工,着手奉节长江水污染治理,雨污水管网工程是项目团队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因奉节县城是移民迁建城市,排水系统受经济、技术与理念的制约,市政排水管道与小区建设不同步,管道混接现象较为普遍,地下管网纵横交错犹如“迷宫”。雨污水管网工程的第一步,就是要摸清这些地下“迷宫”走向。“管道内淤泥聚集、地下光线昏暗,给摸排工作带来了巨大阻力。”项目测量队队长李纪全感叹,他们也是第一次面对如此复杂的地下建筑群。

项目组建精兵强将深入城区、乡镇,对照图纸资料,互相校核验证,并就电力、通信、燃气等管线与各方协调沟通,最终摸排奉节县城区以及14个乡镇街道的地下管网线路100多公里,并形成了雨污水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我们的报告对现状管道的位置、埋深、直径等数据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就如何改造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论证。”项目党支部书记何晓军介绍说,“这份报告受到当地政府高度赞扬并立即得到了同意的批复。”在施工中,项目团队克服了交通压力大、地下管线复杂等困难,按照“扰民最小化,便民最大化”的原则错峰施工,优化施工方案,在保障质量、安全和进度的前提下降低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截至目前,项目已新建及改扩建排水管网246.2公里,根治130个污染源,修复破损、塌陷雨污管网4.18公里,整治率100%。项目实施后,城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95%,乡镇及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和处理率分别达到98%和90%,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100%。”谈及改造成果,何晓军说。

项目团队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奉节县西部新城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升级。项目团队经过多次组织专家召开专题会议,最终确定采用“生物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相结合的处理工艺,有效去除污水中重金属、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在完全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后,方可排放,减少对长江的污染。目前,西部新城污水处理厂已重新投入使用,月均处理7万余吨生活污水。数据显示,该污水处理厂每月消减有害物质40到50吨。待2024年技术完善改造完成后,每月将处理15万余吨生活污水,月均消减污染物总量至少增加一倍。

“我们采取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的策略,助力一江清水向东流。”在湖北监利,一航局长江大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一期项目技术负责人崔增光自豪地表示。项目技术团队对施工工艺进行优化,先后进行了明挖管道改为水平定向钻、球墨铸铁管改为焊接钢管等利于现场施工的工艺调整,加快推动了现场施工进度。目前,项目已完成10.7公里雨污水管道施工,新建管道近32公里,基本实现城北片区污水管网全收集、全覆盖。

长江水质污染的源头不仅是污水和废水,还有固体废物。

2023年12月1日,武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置项目第一条热解焚烧线试水成功,这是国内首次采用“回转窑+炉排炉”相结合焚烧工艺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置项目,也是目前国内在建单线处理能力最大的示范性焚烧线。

“固体废弃物垃圾包括工业废料、建筑装饰垃圾、大件园林垃圾以及工业污泥等4种类型,处理最大难点是不易燃尽。大量未燃尽的废弃物短期内会产生‘结焦’,就像水壶里的‘水垢’。”项目负责人严沧海介绍说。项目团队多方取经,研发出“回转窑+炉排炉”相结合的焚烧工艺,不仅保证了固体废弃物垃圾充分燃烧,而且将产生的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产生电力直接并入国家电网。同时,项目部大胆采用GRC轻质混凝土空心板替代传统木质模板和砖胎模。“不仅克服了传统木质模板支撑力差的缺点,构件还轻,便于运输和安装,提高三倍以上的安装效率。”严沧海说。

据测算,项目4条生产线全部投运后,日处理规模将达到1200吨,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相当于3.2万户四口之家一年用电量。一年将节约标煤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万吨,同时能防止工业固体废弃物对区域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

上中游同心同力,长江正焕发出新的活力,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连续3年优于国考目标,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

科学修复水生态,湖泊焕发新容颜

从高空俯瞰重庆,静卧在长江之中的广阳岛,就像一只碧绿迷人的眼睛,给山城增添了令人遐想的迷幻色彩。东岛头的雁鸭湖里,戏水的野鸭偶尔溅起水花,涟漪荡漾到湖畔;岸边的生态长廊内,各类飞鸟竞相嬉戏翻飞;远处的巴茅,一簇一簇,郁郁葱葱,迎风摇曳……原本是一片滩涂的小岛,正徐徐展开一幅长江上游生态湾的美丽画卷。

“我们主要做了7件事,那就是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润土。”天航局广阳湾生态修复项目负责人王立德说。广阳湾生态修复是广阳岛片区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的重要功能。该项目是重庆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园的前沿基地,也是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的重要一环。近3年来,项目团队总结提炼出生态修复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润土7大策略、18条措施和45项技术,使246公顷的废弃地回归了绿水青山,破解绿水青山转化量化为金山银山的“高级多元方程式”难题。

针对175米长江库区水位线以下19万平方米的消落带区域,项目因地制宜采用“生态固土网垫+植被”方式,实现了“让沙丘变绿洲”的美好愿景。“它就像一大片绿色的地毯,铺满了江岸,我们都称呼它为‘生态毯’。”王立德说。该方式采用特拉锚索穿过生态固土网垫锚固在消落带岸坡上,为岸坡增加一层防冲保护层,避免水流直接冲刷岸坡,减小水流以及水位上涨、下跌时对岸坡带来的破坏,增加整体抗冲刷能力,防止植被及岸坡被水流以点破面,逐渐蚕食的渐进式破坏。

同时,项目团队在现状生态破损区域结合重庆本土植物群落,构建出63类植物生境配置模式,种植各类乔木、灌木40余万株,地被约10万平方米。

无独有偶。在长江中游、华中重镇武汉,中交建设者同样以“种草植树”的模式改善长江周边水生态环境。不过,这次是构建“水下森林”。

长江千百万年的蜿蜒润泽,造就了两岸星罗棋布的湖群。古云梦泽不断演化,成就了“百湖之城”武汉。但随着城市化急剧扩张,围湖、填湖导致湖泊大面积萎缩、破碎、消亡。

2018年10月,作为武汉消除黑臭水体重点项目,武汉经开区启动万家湖综合整治工程,万家湖迎来“重生”之旅。万家湖综合整治工程分为水体治理、生态修复和园林景观建设三个阶段实施,水体治理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短期水质指标好看,可以采取大规模不停换水的‘透析法’,但治标不治本。”项目技术负责人姚壹星有着更长远的谋划,项目团队不仅要让水变得清亮好看,而且要让湖泊实现自我“打扮”和“修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项目团队第一步是对万家湖的排口实施雨污分流,对不同类型的排口,采取不同的控源截污工程。项目新建4条管线将万家湖周边污水汇集于3座调蓄池内,通过智能提升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然而,先前填埋在湖底的粉煤灰山成为令人头疼的拦路虎。“足足有1米多厚,总量达万余吨。如果采取传统的工艺排干湖水再开挖,不仅耗时长,投入巨大,而且面临排水无处储存的窘境。更麻烦的是,煤灰会造成湖水二次污染。”姚壹星回忆说。经过技术攻关,万家湖项目实施“环保绞吸船清淤+一体化脱水固结”绿色治理方案。数艘绞吸船直接将吸管插入湖底,就像一个个巨大的“吸尘器”,最终清理了77万立方米淤泥,经脱水固化后形成泥饼,堆积成护岸堆坡,作为护坡岸线就地利用。种上杨柳和花草后,人工绿道也依势而建,成了环湖公园,最终实现了淤泥资源化无害化的再次利用。

为了让水体具有自我生态修复功能,并能保持生态平衡,来自武汉大学和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水下种植技术被应用于万家湖:水下,数百平方米沉水植物已经扎根;水上,在一块块浮盘上,美人蕉、菖蒲、再力花等浮水植物,组成一片片生态群落,形成一个能够自我维系的水下生态系统。通过微生物净化,湖底的有机物富质层年均降10厘米。“水下森林是湖泊自我‘打扮’和‘修复’的关键。”项目党支部书记高兵军说。团队在湖底七成区域种植了水草来营造‘水下森林’,针对性地投放了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绿藻类物质,以及有利于增加水体透明度的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等,重塑生物链。如今,蓝天映衬下,湖水如镜,碧波荡漾,水草丰茂摇曳,鱼虾成群结队在“水下森林”中穿梭。“万家湖前些年在卫星地图上曾经消失了,但现在成了市民游玩的公园。”武汉经开区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胡续海欣喜地说。根据测算,万家湖治理后“长大”了一倍。

在武汉,中交建设者先后参与了万家湖、三角湖、后官湖、官莲湖、马影河等长江沿岸的湖泊河流治理工程,水质均明显提升。治理后的湖泊野生动物逐渐增多——多年不见的野鸭开始在湖面嬉戏,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棉凫来此栖息,甚至出现了小天鹅……它们就像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见证着这些湖泊焕发出更加美丽的容颜。

谨慎呵护水环境,江中生物频现身

除了积极参与“长江大保护”修复、治理工程,中交集团沿长江岸线的众多项目不忘履行环保义务和责任,用实际行动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让青山常绿,让江水常清。”在二航局青海同赛高速公路项目开工仪式上,党支部书记何劲松掷地有声,向藏乡父老乡亲许下了诺言。项目地处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扎毛乡,位于三江源(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核心保护区,同时也是扎毛水库二级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项目部进场之初就修建起了化粪池,安装了智能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对驻地厨房、厕所、洗浴等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净化处理。”何劲松说。经过净化处理后的水质清澈无异味,集中收集用于施工便道、场站洒水降尘和绿化浇灌,整个处理系统运行高效稳定、干净卫生,有效解决了化粪池和生活污水池的清运处理,做到污水的循环利用。同时,项目部还在周边数亩光秃秃的山上栽种了大量树苗,兑现了“让青山常绿,让江水常清”的誓言。

2021年建成的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位于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15公里,这里正好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保护区的核心区,也是江豚、胭脂鱼活动密集区。起初,大桥初定的钢箱梁悬索桥结构跨度小。这一方案节省投资、造桥难度较小,但两个主桥墩要矗立江中。如果涉水施工,难免对水体有污染。涉水施工的灯光、噪音等,也会惊扰在水下洄游栖息的中华鲟。项目团队提出了另一个方案:增加投资,建造“一跨过江”的悬索桥,尽量减少对中华鲟的干扰。大家一致赞同更改设计方案并与业主沟通获得同意。于是,主跨1160米的伍家岗长江大桥,成为宜昌城区第一座跨径超千米的特大型桥梁。作为长江上最宽的钢箱梁悬索桥,正在建设的武汉双柳长江大桥同样选择“一跨过江”,南北引桥和立交接线工程均布置在两岸陆地,远离江水。

一跨过江,既保护了中华鲟、江豚等江中动物洄游不受影响,有效保护了周边环境及长江珍稀生物多样性,也保证了长江航道不断航。

在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耗费数月工期,建设了全线唯一的生态丁坝,让江鱼可以在丁坝两侧自由穿行,实现在航道整治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这条丁坝长618米,构件内留有很多直径为50厘米的洞,江鱼可以在丁坝两侧自由穿行。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张培生说:“为了建这条丁坝,虽然施工周期延长、施工成本增加了,但是这为今后生态丁坝施工提供了经验,保护了长江,我们觉得很值!”

江苏常泰长江大桥全长10.03公里、主航道桥主跨1208米,是我国第一座集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和铁路“三位一体”的跨江大桥。长江江豚的栖息地,同样是大桥所在地。“江豚又称‘水中大熊猫’,对水质和噪音非常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举家搬迁’。”大桥项目安全总监秦海滨长期在长江沿岸从事安全环保工作,对长江鱼类颇为熟悉,“越是世界级工程,就越要做到生态建桥,用心守护江豚的栖息地。”

结合探测结果,项目团队把生态施工的重点放在了船舶垃圾回收和噪音治理两方面。项目部采用声呐和多波束的“组合拳”,精确定位和识别水下水草、鱼类和河床,最终形成了《常泰长江大桥周边水域专题报告》和《进一步加强对常泰长江大桥周边水域保护的实施意见》;租赁船舶多达28艘运送垃圾,还在1300米的栈桥上预埋了径流雨水槽,收集混合油污。同时,项目团队在每晚22点到次日早晨6点,停止打桩、材料吊放和混凝土浇筑等作业,在源头上控制噪音。依托数字化钢筋加工厂进行钢筋切割、人工焊接后,再拖到现场组装,有效避免了大量噪音和焊接毒气的产生。在长达两年的第三方公司检测中,常泰长江大桥施工附近水域的环境一直保持较好。

在中交建设者的呵护下,伍家岗长江大桥、常泰长江大桥建设期间,经常能看见中华鲟、江豚等的身影;双柳长江大桥建筑工人廖吉学用手机拍下了多张江豚在江面嬉戏、露出标志性“笑脸”的画面。这些“笑脸”,向人们展示了大桥建设者在减少江水污染和噪声污染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