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四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以绿为笔绘就“一带一路”生态画卷

科伦坡港口城珊瑚群落

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首列车“嘉比号”

本报通讯员 王超 李星屿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二十年来,这一闪耀着生态智慧的中国理念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大地,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追求。作为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中国港湾秉持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的理念,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沙特阿拉伯、贝宁等国的标志性项目中,以具体实践诠释“两山”理念的世界意义,书写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生的动人篇章。

马东铁项目:“五绿建设”铺就东南亚绿色铁路样板

在马来西亚,中马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东海岸铁路的建设现场,“绿色”是贯穿始终的底色。项目团队以“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绿色施工、绿色合作”的“五绿建设”理念为指引,将铁路建设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核心追求。

为减少对生态的影响,项目通过优化线路设计,使穿越森林保护区的数量从35个缩减至13个,影响比例降低89.2%。为守护雪兰莪州计划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石英山脉,线路主动避让,将珍贵自然资源完整留存。针对沿线野生动物,项目部与马来西亚相关部门签订保护协议,设计20余个动物穿越通道与涵洞,为野生动物佩戴卫星定位项圈、扩充栖息地,用细致举措践行“不打扰”的承诺。

前不久,项目云顶隧道实现贯通,该隧道以马来西亚最长铁路隧道和最高覆盖层铁路隧道创下《马来西亚纪录大全》的2项全国纪录。项目建设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云顶一号”和“云顶二号”硬岩掘进机(TBM),结合钻爆法,攻克了长大隧道传统施工瓶颈,最大限度减少施工活动对山体环境的影响,同步开展“红树林恢复计划”“油污泄漏应急处置演练”等活动,将环保理念融入每一个施工环节,牢牢守护马来西亚的青山绿水。

今年7月,马东铁项目荣获2024年《星报》ESG正面影响奖“可持续发展金奖”这一重磅荣誉。为此,马来西亚铁路衔接公司丹斯里三苏·阿兹里·宾·阿布·巴卡董事会主席特地向中交集团宋海良董事长发来感谢信。信中指出:这一重磅里程碑的实现,得益于中国交建团队卓越的技术实力、强大的项目执行力,以及不断深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交建在工程领域的领导力,以及对环保责任的坚定承诺,成为马来西亚铁路衔接公司在马东铁项目中践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价值并重的ESG理念的核心动力。通过双方的紧密协作,马东铁项目已成为马来西亚国家“面向未来、责任为先”的基建标杆工程。

科伦坡港口城:人工构筑物上的“珊瑚奇迹”

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的防波堤下,一片生机勃勃的珊瑚群落正讲述着中斯合作的生态故事。

作为习近平主席亲自见证签约及开工的中斯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这座规划总建筑面积超630万平方米的科伦坡未来商务中心,不仅创造了海量就业与经济价值,更在生态保护上书写了“奇迹”——项目开工前几乎销声匿迹的珊瑚,如今已覆盖整个防波堤内侧,成为全球人工构筑物上自然生长的最大珊瑚群落之一,鱼群在此繁衍生息,勾勒出“工程与生态共荣”的画卷。

“斯中两国共建的港口城项目,用自然方式净化城市用水,让珊瑚与城市一起成长。”项目电气工程师顾问桑吉瓦的感慨,道出了项目的核心逻辑:在吹填269公顷土地、推进市政工程建设的同时,项目始终将生态保护嵌入规划细节。这份“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实践,让科伦坡港口城成为“两山”理念在南亚的生动注脚,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2024年,《中国上市公司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百篇最佳实践案例》重磅发布,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案例高居榜首。

波哥大地铁一号线:从“嘉比”到“嘉比号”的绿色温柔

在哥伦比亚的波哥大市,一场跨越物种的守护,让“两山”理念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有了更细腻的诠释。中国港湾承建的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用“钢铁与自然对话”的实践,在南美大陆写下绿色基建的动人篇章。

2021年8月,项目施工区域一棵8米高的树上,一对雀鹰筑巢繁育的身影被生态团队发现。从幼鸟破壳到学飞、独立迁徙的90余天里,项目团队打破“工程优先”的传统逻辑,以“零干扰”为原则全面调整施工计划:启用高倍望远镜远程监测,标记与雀鹰行为相关的树木,记录幼鸟展翼、滑翔等20余个关键成长节点,直至幼鸟具备独立飞行能力。施工人员全员接受生态培训,让“尊重自然”成为工程建设的隐形准则。项目员工为这只雀鹰取名“嘉比”(Gabi),取自西班牙语“Gavilán”(鹰)的谐音,既象征着波哥大市民80余年地铁梦的希望,更见证了中哥建设者对生命的敬畏。

今年6月24日,这份守护以更持久的方式延续——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首列车从中国长春发运,被正式命名为“嘉比号”。这列承载着中国技术与方案的列车,跨越重洋驶向南美,将“生态优先”的理念刻进波哥大的城市脉络。如今,施工区域那棵曾见证雀鹰成长的大树依然矗立,与“嘉比号”地铁列车共同成为符号:基建可以是温柔的,而中哥共建“一带一路”的故事,从来不只是钢铁与混凝土的堆砌,更是人与万物共生共鸣的生动实践。

沙特红海项目:守护红海珊瑚的“中国方案”

在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核心项目——红海开发项目的工地上,中国港湾的建设者们以极致的环保举措,守护着西印度洋最丰富的珊瑚礁群。这里生活着约70种珊瑚,是数万种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家园,保护珊瑚成为项目不可动摇的底线。

为降低施工对珊瑚的影响,项目部在施工岛屿周围架设两道防护围帘,将10米范围设为珊瑚缓冲保护区;涉及疏浚、回填等可能提升水体浊度的作业,必设封闭防污围帘,严禁未经处理的土方入海。更创新引入24小时水质监测浮标传感器,实时追踪酸碱度、溶解氧、浊度等数据,一旦超标立即停工整改,直至水质恢复正常。

项目还严格避开珊瑚产卵期与海龟筑巢季的涉海作业,为海鸟栖息地设置隔离缓冲区,让施工始终让位于生态。“中国港湾的环保措施,让红海的珊瑚与旅游开发和谐共存。”沙特业主的评价,印证了中国技术与沙特“绿色中东”倡议的深度契合。

贝宁阿海梅湖:疏浚清淤唤醒“生命之湖”

非洲贝宁西南部的阿海梅湖,曾因淤沙堆积、河岸侵蚀陷入生态退化的困境——渔获量锐减,渔民被迫远走他乡。今年4月,贝宁生活环境、交通与可持续发展部部长若泽·迪迪埃·托纳托出席阿海梅湖疏浚项目新增疏浚工程开工典礼时指出,该项目对于贝宁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此次新增疏浚工程的开工,是贝宁持续改善阿海梅湖生态环境、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

早在2021年,中国港湾承建阿海梅湖疏浚项目,以生态修复为核心,为这片湖泊注入新生。项目团队面对浅水区施工与红树林、棕榈树环绕的复杂环境,创新采用“人工+机械”结合的方式修筑围堰,在保护周边植被的同时,全力推进泄湖疏浚。随着淤泥被清除,鱼类洄游通道重新畅通,消失已久的中型鱼群重现湖区。当地渔民惊叹:“很久没见过这么大的鱼了!”

生态改善的同时,项目更带动民生发展,为周边90余名年轻人提供长期就业岗位。“中国公司只用了几个月,就让这里变了样。”贝宁《晨报》记者萨利乌·巴古里的观察,道出了当地民众对项目的期待——阿海梅湖正蜕变成周边民众的美好家园。

从东南亚的雨林守护到南美的雀鹰呵护,从南亚的珊瑚重生到非洲的湖泊焕新,中国港湾的全球足迹里,“两山”理念始终是不变的指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是对立选项,而是相辅相成的“多选题”。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通过一个个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成为全球共识。中国港湾将继续以绿色技术、责任担当,为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力量。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