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解乡愁
李家瑜
飞机落地那天,惠州飘着小雨,拂面的风像一团温热的蒸汽贴着皮肤,手心沁出的汗让行李拉杆变得发黏,空气闷得像刚洗完澡的浴室,让人浑身不自在。
项目还在前期筹备阶段,驻地刚确定下来。我踩着泥泞拖着行李箱进门时,走廊里有人在打扫卫生,有人在检修电箱,还有人坐在泡沫箱子上剥玉米粒,说晚上炖菜用。雨越下越急,窗户渐渐被蒙成了毛玻璃。屋里屋外,都是项目开工前的忙乱。
作为第一次下项目的新人,一切都透着陌生又琐碎。清晨,钢筋碰撞的脆响夹杂着指令声;晚上,大家围桌开会时,蚊虫在灯影里盘旋。生活像按了快进键,转眼就步入了正轨。我努力尽快融入,只是每到饭点,会下意识安静许多,话少得连自己都能察觉到那份生涩。在工地的生疏与漂泊感,不知不觉在心底泛起涟漪。从家乡到项目,2200公里,不仅隔开了山水,也隔断了熟悉的味道——广东的汤是清的,菜是甜的,连夕阳沉落的方向,都和我记忆里的不太一样。
“你最想吃哪道菜?”
有一天,厂务公开栏上贴出了一张征集心仪菜品的征集通知。有人写“麻婆豆腐”,有人写“盐水鸭”,还有人写了“豆腐脑(咸)”,旁边画了个笑脸。
我也拿起笔,工整地写下了4个字:风味茄子。
没想到几天后的午饭,它真的出现在了餐桌上。刚进食堂,一股酱香混着热油味就扑进了鼻腔,紫皮茄段炸得恰到好处,边缘微卷焦脆。
我夹起一块放进嘴里,酥脆的外壳应声裂开,发出细微的“咔嚓”声,露出里面如云朵般绵软的茄肉。酱汁是熟悉的酸甜味,又添了几分辛辣,若有若无的蒜香与花椒的麻感,像段悠长的尾音,绕舌而过。
我愣了一下,鼻尖忽然一酸,想家了。
之后的食堂,悄然发生着变化。仿佛一场无声的倾听与回应。东北老哥念叨的“鱼香肉丝”浓油赤酱地登场时,他一口下去,眼睛发亮:“嘿,这味儿,有点老家灶台上那股劲儿!”海南的同事吃到文昌鸡,当场激动地发了朋友圈。餐桌成了记忆的交换站,大家边吃边聊起家乡的特色、趣味的方言和母亲的拿手菜。
不知不觉,食堂成了我的“疗愈所”。梅菜扣肉咸香适中,是小时候卤菜摊的味道;紫菜虾皮汤,把我拉回晚自习后保温壶里温着的那口鲜;白糖蒸蛋,让我想起冬天屋外雪压松枝、屋内炉火泛着暖光,奶奶用汤勺在蛋羹上轻轻点了点:“来,趁热吃。”
没想到,在工地的三餐可以被如此认真地对待。这哪里是食物,分明是时光的切片,那些风物、气息以及藏在岁月里的记忆,都凝在这一口口的味道里,让我在异乡悄悄滋生出踏实的归属感。
项目生活远没有想象中那般粗粝,我慢慢学会与轰鸣的机器、蒸腾的暑气共处,也不再畏惧背井离乡。三餐四季间,总有热汤、热饭和留一双碗筷等你的“家人”。饭菜或许并非百分百还原故土的滋味,却足以温柔地接住我的思念。
食堂门口渐渐贴满了一张张菜单小票,餐桌上轮换着的,是我们各自的乡愁。这像是一场轻声细语的回应,安慰着每一个异乡打拼的人。
项目马上要开工了,日子愈发忙碌。但每天路过食堂,总能看见白汽腾腾升起,听见锅铲触碰锅沿的叮当声。惠州依旧湿热,我却已不觉得半分陌生。
莼鲈虽未至,思归已慰心。
这餐饭,真香!
(作者单位:三航局)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