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四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只为藏东孩子能够“天天向上”

参加“天天向上”活动的孩子们在天安门广场合影

李纯民在全国道德模范颁奖现场

李纯民给藏区孩子上课

本报通讯员 李廷跃 姚春 覃业璇

在渤海之滨的天津与雪域高原的西藏昌都之间,有一条跨越3000公里的爱心之路,它的一端系着天航局退休干部李纯民的赤诚之心,另一端承载着藏东类乌齐县数千师生的希望与梦想。2025年5月23日,在第九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李纯民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并现场接受表彰。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李纯民用46年如一日的坚持,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援藏助学篇章。

“第二故乡”的心结和乡愁

李纯民和类乌齐县结缘在1979年。那时他响应国家支援西藏的号召,告别刚满4个月的孩子,来到西藏昌都类乌齐县工作,一待就是5年。

援藏的日子充满艰辛,一年里有八九个月都在乡下跑,与藏族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帮着除草、背肥、防霜,到山上放土火箭驱冰雹,普及科学知识,还学会了说藏语。

和藏族乡亲日积月累的情谊,使乡亲们把李纯民当作亲人一样看待。“一次冬季下乡,他们把房间让

给了我,自己带着孩子们悄悄住在院子的草堆里。”李纯民动情地回忆。吃不到青菜,这导致本就肠胃不好的他经常性便秘。最严重的一次,整整6天解不出大便。“幸好有当地群众给我煮当时着实昂贵的酥油茶,房东大娘给我煮高原芫根汤,这才缓解了症状。”1983年底,因工作劳累,李纯民突发自发性气胸,病情十分危急,县里想方设法将他送回了天津治疗,最终挽救了他的生命。

近5年的西藏生活,类乌齐的山山水水,朴实的藏族老乡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为“得到过太多藏族干部群众的照顾和关爱”,类乌齐从此成了他心心念念的“第二故乡”。在天津的日子,蜿蜒的紫曲河、神秘的德青波章山,为他煮芫根治病的妈根大娘,给他钓鱼补充营养的嘎江老弟……总在梦里召唤着他。

1993年,在中央党校进修时,因为和朋友一起做三农调研,李纯民第一次重回类乌齐。在经过一个教学点时,他发现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只能用塑料布糊住,完全禁不住雪线以上的大风。看着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他问道:“为啥不装玻璃?”“没有钱买。”

李纯民觉得心里一阵刺痛,告别时和朋友留下几百元钱,嘱咐尽快把玻璃安上。当年下乡,爬冰卧雪、缺氧难眠、思念亲人,都不曾让他如此心痛,孩子们充满渴望的眼神却让他难过不已。他知道,缺少有文化的新一代农牧民,西藏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就无从谈起。“类乌齐的教育从此在我心里扎了根。”李纯民说。从那以后,改善类乌齐的教学条件便成了李纯

民的心结和“乡愁”。

2006年,已经成长为天航局领导干部的李纯民再次回到类乌齐,看一看日思夜想的老朋友,走一走爬过的沟沟坎坎。在214国道旁的恩达村教学点,一阵上课“铃”声吸引了他——一位老师正在敲打一个生了锈的汽车轮毂。孩子们的教室低矮黑暗,桌椅残缺不齐。李纯民的心再次隐隐作痛:“如果想为西藏发展有所贡献,那就在教育方面出点力吧!”

李纯民决心为恩达教学点扩建300平方米校舍,细算下来,教室新建300平方米,相关费用至少要35万元。“我自己先拿10万。”他说。振臂一呼下,朋友们纷纷出资,资金很快筹齐。他和县教育局签订了援建协议,委托县里建校舍,建成后归教育局所有和管理。

一年以后,一个窗明几净、设施完备的恩达村教学点顺利落成,条件简陋的旧教学点面貌大变,半年后还升格为恩达小学(现在是桑多镇第二小学)。

从“齐兴助学基金”到“天天向上”

恩达小学成了李纯民援藏助学的起点。他和县里商量,决定开展

长期的兴教助学活动。2007年,李纯民筹备设立“齐兴助学基金”,希望实现“类乌齐兴盛和众人齐心振兴教育”,他作为基金发起人负责筹款,类乌齐教育局负责基金的管理和使用。

为了筹款,李纯民没少动心思。“身为中国人,怎么能不去西藏看看?”“没去过西藏,可是一生最大的遗憾!”为了实现最初的200万元筹款“小”目标,李纯民开始“忽悠”那些有条件的亲朋好友。也是从那时起,他几乎每年都会“呼朋引伴”进藏一次,每次少则四五人,多则十几人,这些朋友都为“齐兴助学”基金捐了款。一位经商的朋友因高原反应,只在类乌齐待了几个小时,但从此每年都为基金捐款5万元。天航局的两位同事因为工作太忙去不了类乌齐,便都以女儿的名义为基金捐款。一次他和老伴儿乘飞机,邻座小伙子无意听到“齐兴助学”的事,马上要了账号汇去5000元。

在李纯民的宣传影响下,身边的同事、朋友和亲人,还有素不相识的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很快就募得100多万元捐款。目前,“齐兴助学”基金共募集各方捐款1300多万元,其中李纯民个人捐款逾130万元,获益师生超过5000人,遍及15所乡镇学校。

“齐兴助学”基金最初有两个用途。每年出资以“园丁奖”和“勤学奖”的形式,奖励在类乌齐偏远学校工作的老师和家庭困难、成绩优秀的学生。此外,还组织“一帮一、结对资助”助学活动,以每名学生每月400元生活补贴、每年4800元的标准,结对资助类乌齐困难大学生。目前已开展到第8批,共97人接受资助。

郎加桑姆是受助学生之一,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类乌齐,成了一名教师,工作之余也在尽微薄

之力开展助学活动。“如果不是李爷爷,我根本不可能站在讲台上。这笔助学金帮助我减轻了许多生活上的负担,也让我有了跟别人一样追逐梦想的机会。”郎加桑姆说。

2014年,正式退休的李纯民又回到类乌齐,想继续为类乌齐的教育做点事,这次他一住就是3个月。实地考察时发现,随着国家投入的加大,当地的教育教学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可农牧区的孩子与外人相处时胆小、不自信,读完小学甚至初中的孩子还不能流畅地说汉语,看不懂墙上宣传画的简单汉字。而且,他们很少有机会走出雪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之前去过最远的地方是类乌齐县城。

怎么才能为这些从未走出过藏区的农牧民孩子推开一扇“希望之窗”,让外面世界的精彩纷呈能为他们的梦想插上翅膀?他决定创造机会,组织孩子们“到北京天安门看升国旗,到天津看大海”,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当他谈起这个想法时,在教育部门任职的好友非常赞同,建议说:“我看有两个‘天’字,那活动名称就叫‘天天向上’吧!”

2014年9月,首期“天天向上”活动启动。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2016年起,天航局接过了李纯民手里的接力棒,每年出资10万元携手“齐兴”助学基金具体负责“天天向上”活动。如今,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10届,来自类乌齐15所中小学的160多名优秀学生和基层教师代表参与了京津之行。他们在北京爬长城、看升旗,游览故宫和国家博物馆,到天津漫步五大道、坐摩天轮,到位于渤海湾的东疆沙滩踏浪。“孩子们见识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回去以后又把自己听到、见到的讲给同学朋友听,这颗希望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会像格桑花一样绚烂地开放。”李纯民说。

2023年“天天向上”活动,在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的时候,10岁的藏族姑娘曲央措吉悄悄许了个愿,希望长大后能来北京上大学。“我们15个人都许下了自己的心愿,扎西德勒,李爷爷!”她说。“希望你们回去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要成为对国家、对西藏、对类乌齐有用的人。”李纯民感动地说。

实现孩子们的“美好生活追求”

“藏族老乡的日子越过越好,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考上内地西藏班的学生越来越多。”亲历并参与了第二故乡的变化,李纯民由衷地感到高兴。

李纯民也开始想办法满足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变得更忙了:解决类乌齐县高海拔学校冬季供暖、早晚洗漱用热水等问题,推广教学一体机辅助教学,把旱厕改造为水冲厕……新项目接二连三地启动。

岗色、仁青卡、长毛岭3所小学,其所在地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冬季长达6个月,最低气温零下20多度,非常寒冷。甚至到了6月份,屋檐下还有未融化的积雪。在教室里,孩子们主要靠木材和牛粪生火取暖,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经广东

省一位老领导介绍,李纯民从孙中山基金会、深圳市南山区慈善会募得捐款260万元投入“齐兴助学”基金,解了燃眉之急。如今,12所乡镇小学的取暖问题基本解决,并且都装上太阳能热水器,孩子们冬天用刺骨的冷水洗脸洗脚终于成为了历史。

伊日乡小学厕所改造时,李纯民一直待在学校。为解决厕所冬季保温防冻问题,曾两次去山东厂家考察,在学校里待了两个多月,和学校校长、设计施工单位研究落实具体保温防冻措施。经过一个冬季高原严寒的考验,类乌齐县乡镇学校第一所水冲厕——伊日乡小学厕所成功改造,为其他学校的厕所改造提供了经验。

校长们遇到一些难题,也会想到李纯民。有的学校水管冬季冻裂了,请他帮助恢复管路供水;有的学校因变压器超负、电压不稳导致设备被烧坏,也请他想办法解决。不久前,一位校长找到他,说自从学校实现供暖后,很多牧民都愿意把孩子送来住校,住校生由原来的50人左右,一下子激增到180多人。学校腾出一个办公楼作为宿舍,可却没有安装暖气设备。“能不能给我们想想办法,别让孩子受冻?”校长的话里一提到孩子,李纯民立刻觉得责无旁贷,开始四处“化缘”想办法。他总说一句话,“再苦不能苦了孩子!”

让孩子们用上干净卫生的厕所,让偏僻的乡村学校通过教学一体机了解广阔的外部世界,这是李纯民的梦想。他把对藏族孩子们最真切的关爱融入一盆盆热水、一间间新教室、一台台空调、一部部教学一体机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曾经支援西藏的干部,做好这些事只是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他说。

其实,那些因他而享受到生活学习条件改善的孩子们,有的人都没见过这位好心人“李爷爷”。可李纯民并不在意是否被记住。他赶到海拔最高的3所小学了解冬季供暖系统情况的时候,拍下了那里的蓝天白云,在朋友圈炫耀“西藏的天空”。他期待藏族孩子们,在那离天空更近的地方,离梦想也更近一点。

跨越3000公里的爱心接力

去年4月末,西藏昌都接连下了3场大雪,这让远在天津的李纯民接连担心了好几天。在他的邀请下,来自天津医院的小儿骨科专家张中礼和陈兆强两位主任医师即将再次放弃休假,远赴昌都藏医院,免费为3名先天肢体畸形患儿手术。机票早就买好了,行程一天也耽搁不起。当最终确认航班不受风雪影响后,李纯民禁不住长舒一口气。

3台手术非常成功,这让李纯民和两位医生非常欣慰。“西藏

地区医疗条件相对落后,

大部分医院都没有小儿骨科。”李纯民解释说,“想要解决患儿畸形问题,要么带孩子们去内地,要么能有专业医生愿意来西藏。”

从2019年起,李纯民便开始关注昌都地区残疾儿童的康复问题,先后多次奔赴天津、成都等地寻找解决办法。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治疗费用,2021年,在天津市援藏前方指挥部的帮助下,李纯民同天津医院达成合作意向,由“齐兴助学”基金提供必要医疗费用,天津医院小儿骨科医生配合,共同为患有肢体畸形的藏区儿童开展公益手术。

至今,这项“跨越3000公里的爱心接力”公益活动已经持续了5年,李纯民带着两位医生3次进藏,为5名患有残疾的藏区孩子进行了公益手术。治疗后,孩子们康复良好,还专程录制了感谢视频,他们深情地表示:“感谢天津的李爷爷!感谢天津援藏队的亲人们!”“身体残疾的孩子们能够重新站起来,像正常人一样行走,真是莫大的欣慰。”张中礼医生说,“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李纯民组织的这项公益活动中,我们也愿意为藏东孩子们贡献更多的援助力量。”

因为病情特殊,2024年5名肢体畸形严重的孩子被送往成都和天津接受治疗。类乌齐县教育局副局长吕鑫介绍说,从2024年8月4日在天津接上第一个患儿,到12月4日在成都将最后一名术后患儿送上返藏的航班,4个月里李纯民往返奔波,让5个只能卧病在床的藏族孩子迎来崭新的人生。期间,因为手术复杂,增加了很多费用,中交集团很快给予60万元大额捐款资助,一下弥补了资金缺口,这让李纯民感动不已。

2025年5月,来天津术后复查的类乌齐县中学初一学生四朗央措给李纯民写了一封特别的信,她在信中说:“在我感到绝望的时候,李爷爷联系到中交集团,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你们的善举,如同黑夜里的一束光,照亮了我生命前行的道路,给予我重获健康的希望!”

在细微中汇聚磅礴力量,于无声中播撒大爱无疆。结缘西藏,40多年如一日,李纯民用行动诠释着一次援藏、终身援藏的情怀。李纯民把这份浓浓的爱心从天津、北京延续到西藏类乌齐,这份暖暖的爱意从海拔零点传递到雪域高原。李纯民对藏区孩子的关爱还在传承,更多类乌齐贫困家庭儿童的梦想,会像格桑花一样绚烂绽放。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