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河边唱起“增收曲”
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日喀则站 四公局 供图
本报通讯员 袁雅琳
“从这个月开始,我们五名女工的工资都涨了,每个月能拿到6000元。”拉萨滨河路一标项目47岁的小工白玛曲珍高兴地说。
拉萨滨河路市政工程是拉萨市东西向的重要贯穿性通道,一公局集团所属二公司承建的拉萨滨河路一标项目全长约9公里。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响应地方政策,吸纳农牧民进场工作,来自林周县的白玛曲珍,就是农牧民增收政策的切实受益者。
身为单亲妈妈的白玛,要负担两个孩子的大学学费,但她原本打工的饭馆受疫情影响,迟迟不能营业,眼看孩子们交学费的日期就要到了,白玛急得火烧眉毛。这时,她得知了拉萨滨河路一标项目招聘农牧民的消息。在经过几番面试筛选后,白玛得到进工地工作的机会,“疫情这段时间,我们找不到工作啊,家里都愁坏了,多亏了项目部吸纳贫困农牧民进场作业的政策,既能保证工期不受影响,也能帮助我们农牧民增收致富,真是个惠民政策,我的好些亲戚朋友知道消息后,都来面试了呢。”白玛兴奋地说道。
但农牧民的劳务队伍人数众多,不足也很明显。大多数农牧民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工作经验。一天,滨河路一标负责人张彦云照例检查现场,竟然发现一名牧民民工在用手抹灰,张彦云当即叫停,晚上回到项目部,张彦云跟项目部团队汇报了这个问题。“农牧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理论水平实操能力都有欠缺,之前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是我们的疏忽,现在必须立马解决。”张彦云一锤定音。
说干就干,项目部根据大家的技术水平差异,分类安置上岗,安排就业的农牧民涉及钢筋工、木工、普工等多个工种。为了尽快提升农牧民的实践操作能力,项目把“以岗代训”作为突破口,根据农牧民自身技术水平,合理安排工作内容,抓实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做好指导帮扶。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白玛和工友们相互配合,每天可以绑扎、浇筑管道井2座,加工雨水篦子4个,完成井盖板支模12个,不仅施工规范了,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对于农牧民来说,‘授之以渔’远比‘授之以鱼’更有意义。”二公司拉萨分公司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韩义林说道。分公司党支部吸取校企合作经验,继续走“订单式培养”路线,多次与地方人社局沟通商议培训取证事宜,按照不同工种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农牧民进行培训考核并颁发证书,巩固脱贫增收成果。
截至目前,培训班已经开展了3期。“有机会的话我也想学学其他工种,掌握更多技术技能,才会有更加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今年我远在江苏上大学的女儿也将在毕业后回乡工作,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想到未来,白玛一脸幸福。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