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两岸三地”的安全智慧
<P>本报通讯员 王昊
<P>五峰山接线4标段虽只有5公里长,但被长江隔成两个工区,加上高资节段梁预制场,同事们将项目比做“两岸三地”,这也意味着安全风险点极其分散。
<P>4标共有墩身260个,40米以上的有72个,高空作业多。高峰期现场最多投入特种设备72台,7台节段梁架桥机更是刷新了江苏在同一项目上应用数量的新纪录。如何消除隐患,保证施工安全,考验着管理人员的智慧。
<P>建设之初,项目经理朱其敏就对安全管理判断清晰,“必须人人管安全,监督部的几名人员肯定不够。”于是他提出建微信群,要求群内管理人员、一线技术员每月必须查排隐患并拍照上传。如有人及时发现重大隐患,将获得特别奖励。
<P>对于群里的“安全信息”,安监部及时汇总数据,深度分析频发隐患,查明到底是管理组织漏洞、装备保养不足还是人员安全意识不到位。
<P>2019年7月,项目安监部部长姜华去现场巡查。走到涉铁段高墩时,他抬头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十多米的高空,一名工人在拆模作业竟没系安全绳。姜华惊出冷汗并立即叫停施工,随即拍下照片发到群里,通知涉事班组长。
<P>那时正是涉铁段墩身施工的关键期,朱其敏收到消息后,当即同意了停工整顿的决议,并召集现场技术员、班组长一起检讨问题和讨论拆模安全方案。
<P>项目高墩身施工均采用翻模工艺,上下3节共计12块模板循环使用。拆模过程需靠工人拆掉固定螺栓后,用撬棍将最重近3.5吨的模板从墩柱上剥离。拆除的瞬间,平台和模板的震荡最大,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安全绳是保护工人不坠落的“生命线”。
<P>“施工平台狭窄,工人还不时需要在平台上下穿梭。”
<P>“1.5米的安全带加上3米长的安全绳,绳子长了容易缠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工人不用安全绳的原因,并集思广义总结出新的安全拆模方案。
<P>新方案优化了拆模顺序,并在模板上新增爬梯保障上下移动安全,同时新增专人为工人系安全绳,必要时帮忙腾挪绳子,最关键的是在模板间增设了手拉葫芦,最大限度地减少固定点与模板的间距,大大降低脱模瞬间的震幅。
<P>“项目部是真心为我们的安全着想,施工平台改进后更安全了,在上面心里踏实,干活自然也麻利多了。”工人师傅在熟悉新方案后自信地说:“最快半天就能拆完两层模板。”
<P>微信群管安全,不仅做到了细化深入的隐患排查,更重要的是让全员齐抓共管安全的意识深入职工心里。2021年1月,最后一名施工人员撤场,群里又恢复了最初的宁静,但人人时时管安全的理念将伴着大家飘向下一处工程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