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四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花开中国蝶舞崇明

编者按:近年来,中交集团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开展“美丽中国·中交行动”,发挥江河湖海优势,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参与了上海花博会、贵州绿博园的建设,成功赢得了业主和游客的一致好评。本期刊发花博会和绿博园建设故事,中交建设者通过不懈努力,让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建成后的花博园 武泽 供图

 

水上会议中心 武泽 供图

 

绿博园湖区美景 赵匀川 供图

本报通讯员 马甜甜 舒铃媛 王心慈 杨莉婷

上海崇明岛,中国第三大岛,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这里是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上海崇明盛大开幕。未来,鲜花在拉动上海市旅游发展,促进花卉交易、展示和推广的同时,还将助推崇明岛实现世界级生态岛和“海上花岛”建设梦。

本次花博会以“花开中国梦”为主题,园区占地面积1000公顷。其中,三航局充分发挥自身勘察、设计、施工一体化优势,承担了花博会80%的园区建设任务,建设内容包含生态水系、景观绿化、临时场馆等。

施工中,建设者们按照生态办博、创新办博的理念,以“抢前期、紧准备、强计划、重实施”为工作思路,克服点多面广、新冠疫情、超长梅雨季等困难,鏖战五百多个日夜,最终让展示上海魅力、崇明风采的花博园区从蓝图变为现实。

给泥塘“换脸”

秀水泱泱,波光粼粼。这是花博园区水系“术后”呈现的效果。但一年多以前,这里却是一片烂泥塘,水质透明度不足5厘米。

“这一切的改变,都源自我们实施的园区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花博会生态水系整治项目副经理郑力彬骄傲地说。而他口中的生态环境修复便是通过“以水养草”“以草养水”的方式来进行。说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绝非易事。园区水源主要来自外围的河道,泥沙含量高,水质浑浊,透明度不高。加之周边使用农药化肥等人为因素以及作为养殖塘时期的排水不畅,导致污染物聚集,使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污染积重难返。

“修复的关键是提升水系的‘免疫力’,使其具备自净能力。”项目技术经理蔡晓男说。尽快搭建生态系统成为当务之急,而湖底土质的调节则是整个水生态系统的先行基础。考虑到园区湖泊是鱼塘,项目团队决定先投放光合细菌进行底泥活化处理,以降解水体中的残存饲料、鱼类的排泄物及其它有机物,并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氨、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进而调节土壤结构,提高含氧量,为水草的生长提供条件。

进行基底改良还不够,项目团队又在湖泊与外围水系连通位置修建水闸、敷设透水软围隔,用来抵挡外来水生物入侵及外围水系的杂质;同时建立挺水植物带,对地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进行截留。

摒除外界干扰,完成“以水养草”后,项目部迎来了水生态修复的重头戏——水生植物种植,实现“以草养水”,打造水下“森林”,以增加水体含氧量,吸收有害物质,提高湖泊自净能力,并为各种鱼类和水鸟提供食物和栖居地,达到重构湖泊生态系统的目标。

然而,水下“森林”可不是简单地把水草种上就行,还要考虑水草特性、性状大小和功能分区。为此,项目团队筹建了水生态修复工地实验室,对浮叶、漂浮、沉水、挺水4种形态水生植物开展净水试验。经过试验,技术人员从中筛选出沉水植物净水方案,并选用净化能力与景观效果俱佳的苦草、刺苦草、龙须眼子菜作为主要种植对象。同时还对湖泊划分“势力范围”,把不同特性的水草种植在相应区域。“这样既保证了湖水得到长期净化,又发挥了水生植物的景观作用,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绿色湖景。”郑力彬兴奋地说道。

随着大面积水草种植,水生态系统逐步成型。可还没等松口气,湖中就出现外来入侵物种——浮萍。浮萍的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一旦大面积爆发,就会覆盖水面,阻碍沉水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造成沉水植物死亡,进而破坏尚显脆弱的生态系统。为此,项目团队紧急召开会议商量对策,最终决定在水中投放食藻虫。“食藻虫是一种体型极小的浮游动物,能够吃掉湖水中的各种藻类和有机碎屑,吞食能力强,可以说是藻类的克星。”郑力彬介绍说。此外,项目部还在湖中加入鱼虾螺贝等水生动物,完善食物链。水生动物的加入,不仅为园区景观提供趣味,也在净化水体上发挥着功效。

经过一系列的治理,花博园区水质透明度已达到1.5米以上,水下生态系统也趋于完备,水体正向着稳中向好的方向前进。

让园区“呼吸”

清晨六点,花博园区突降的瓢泼大雨,让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项目总工杨连佼在走廊里来回踱步,蔡晓男也不时看向窗外:“效果理想吗?”大家心里打着鼓。

一小时后,雨停了。大伙儿急匆匆赶往园区,对主题广场、园区主路等挨个检查,当发现地面没有一滴积水时,他们不禁松了一口气,异口同声喊出“成了。”

所谓的“成了”,说的是园区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建设的一座会“呼吸”的园区,使其具备自主的“渗、滞、蓄、净、用、排”功效,达到生态办博的目的。

花博园占地316.51公顷,相当于12个鸟巢大小。如此广阔的区域,园区排水必须考虑周全。而按照计划,开园时间将与崇明雨季不期而遇,如果排水跟不上,会形成内涝,大大影响盛会效果。

一进场,项目团队便秉承“生态办博、创新办博”的理念,吸收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使花博园成为一块会“呼吸”的海绵,降雨时自动“吸”水,一部分渗透地面流入河道,一部分流入园区雨水回收系统存储备用。但海绵城市对项目团队来说也是个全新的理念,有很多未知挑战。

要做“海绵”,“吸水”材料很重要。按照设计,海绵道路及广场将是园区海绵化工程的重中之重。其中,呈蜂窝状结构,具备透气、透水功能的混凝土是道路成败的关键。但正式施工后,项目团队发现崇明当地透水混凝土的供应量不足。“园区所需透水混凝土量高达10万余方,相当于浇筑近25个篮球场的方量。”蔡晓男介绍说。

更头疼的是,铺装必须在四个月内完成,供应跟不上,会影响后续施工。“咱们何不自己生产?”蔡晓男大胆提议,“客观情况改变不了,咱们只能化被动为主动。”

经过攻关,项目团队决定采用强度等级较高的复合硅酸盐水泥,并选取合适粒径的石子作为透水混凝土的主要材料。最终,这两种材料符合海绵道路的要求。确定了材料,项目团队按照配方展开生产,但新的难题又紧随其后。原来,施工班组一天最多只能生产200立方米,照此下去,仍无法满足工期。“必须想办法提高效率。”蔡晓男说。

于是,项目部根据工程量及进度要求,配置两套搅拌装置,将作业班组分成多个小分队轮流生产,经过调整,透水混凝土产量翻了两番,高峰时一天能生产800方透水混凝土。

“混凝土的运输还得再快些,不然黄花菜都凉了。”透水混凝土属于干硬性混凝土,初凝快。出料后运输时间必须严格把控,否则将严重影响效果。杨连佼发现问题后,立即安排施工队专门修建一条运输至施工现场的绿色通道,将每次运输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为保万无一失,出料后还用油布遮盖保持湿度,初凝问题得到解决。道路施工大提速,每日铺装达到5000平方米,海绵道路及广场顺利完成。

这只是让花博园自主“呼吸”的开始,随后,项目团队还要在道路绿化带中间增加植草沟,兴建雨水花园、雨水回收系统,形成“呼吸”系统。“这样一旦降雨,雨水就会渗透至植草沟和雨水花园,或者经过管道排到回收系统进行储蓄、净化处理,需要时,又可以放出灌溉苗木花卉或供场馆日常使用,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蔡晓男说。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