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四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行走在云端的人

罗玉林在狭小的动臂吊操作间工作 陈金平 摄   

本报通讯员 杨玲 詹行塔   

“你上电视啦,还是中央台,真是了不起!”2018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播出第二集《飞架南北》,讲述了平塘特大桥塔吊司机罗玉林的故事。节目播出后,罗玉林四川老家的亲戚朋友一下子沸腾了,纷纷给罗玉林打来电话,羡慕、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22岁开始开塔吊的罗玉林,今年已经43岁了。20余年里,他参建的世界级特大桥有12座。每天上百次下钩、提升,塔吊都要保持百分之百的准确。在不到3平方米的操作室里,罗玉林保持着操作零失误的纪录。但平塘特大桥16号索塔近110层楼的塔高,对于罗玉林来说,也是头一次。   

“最头痛的就是起风或者起雾啊。经常吊到一半突然起风,吊的东西晃得厉害,我的心跳得更厉害。”罗玉林说。在云贵高原上进行高空作业,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变幻莫测的天气状况,即使是罗玉林这样经验丰富的操作手,也时刻捏着一把汗。   

2018年8月的一天,罗玉林刚把高6米、宽4米的模板吊到280米的高空,突然刮起了大风。重达2吨的模板在半空中迅速旋转起来。罗玉林的神经一下子绷紧了。常年经验的积累,让他形成了条件反射。他下意识地放慢了手中的操作,眼睛死死盯着前方,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稳住!“当时的风起码有4级以上。”罗玉林回忆说。他有条不紊地把模板提升到远离作业人员的高度,再慢慢地让旋转中的模板撞击在已绑好的钢筋上以减缓速度,一次、两次……罗玉林的心“怦怦”地跳着,模板撞击十多次后,总算稳定了下来。他赶紧趁势将模板就近搁在钢锚梁上稳定住。短短的十几分钟,他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贴在了身上也浑然不觉。   

罗玉林开的动臂吊保证着工程效率,而在他的身后,还有另一个人为罗玉林和高空平台作业的所有人保驾护航。他就是机械部副部长赵猛。2016年刚入职的他,任务就是每天检查动臂吊塔架和主墩的每一根附着臂,保证300多米的塔架与主墩之间的连接不能有丝毫松动;他还要负责塔吊的日常维修保养,保证每一个滑轮等部件正常工作。因为常常出入于云雾缭绕的半山中,他被大家称为“行走在云端的人”。   

“现在塔吊已经顶升到顶了,塔架52段爬梯共1040个台阶,9道附着臂与主墩共28个连接点。我从上往下检查,只需30分钟。”两年的历炼,练就了赵猛常人难以想象的胆量和技巧。但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刚接触这项工作时,60米的高度他就用了近20分钟。   

随着墩身的增高,塔吊的塔架也不断“生长”,附着臂自然又多出了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赵猛第一次真正感到害怕是在150米高空。跟往常一样,赵猛需要每天去检查一遍,哪曾想这一次上去就被来了个下马威。本来信心满满的赵猛在抬步前不经意地往下一瞥,顿时心发颤、腿发软,一下蹲了下来。虽然有着护栏,却还是挡不住害怕的心理。“不能这就认怂了,上面还有200多米哩!”虽然害怕,赵猛心里依然保持着冷静。他狠狠地甩了甩头,两腿一岔骑在附着臂上,两手撑着一点一点往前挪,眼睛再也不敢往下看了,只是死死地盯着前方。最终是责任感战胜了恐惧感,帮助他克服了这可怕的第一次。也是这次经历,让赵猛在业余时间里开始专注于健身,因为他知道越往上走,不仅需要足够的胆量,还需要足够的体力。   

“你这么皮,你家人知道吗?”这是当下的一句流行语,用在赵猛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他一直没告诉父母在工地从事着这样每天爬高上低的工作,只是经常吹嘘自己管理着几台特牛的特种设备。直到和罗玉林一起在中央台亮相,家里才知道情况。妈妈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说:“儿子,咱不干这个了,太危险啦!”但他说:“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有那份责任心,安全的事您放心,有人管着我哩。”从那以后,赵猛的妈妈每天晚上都会给儿子来一通电话,问一问今天爬塔吊顺不顺利,反复叮嘱要注意安全,要认真对待每次检查,每个销子、每个焊缝都要检查到位。她挂电话前总还要再强调一句:“一定要注意安全啊!”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