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四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琼州筑港

本报通讯员 刘志温 张春林

“西坠的太阳,在海南是很晚的,汽车哼哼唧唧,晚霞中凭窗远望,庄户人家的炊烟袅袅。蜿蜒盘旋的山路上,担椰掮谷的苗家姑娘、黎族少妇踽踽而行。八所到了,只有一间汽车站旅客候车室,行百余步即入八所小街。往北行,十分钟的路程,稀疏的松林间,几处木板房内,即是第一工程处筹备组驻地。这是我们战斗的指挥部。伏案运筹,绘制八所港恢复工程作战图的先遣队,热情地起身欢迎我们这些后来者。 ”

这是60多年前的1956年,海南岛西南岸的八所港第一期恢复工程中,一航局参建员工夏宝年关于建设场景的记述。

作为新中国第一支筑港力量,一航局建设海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1952年至1954年间,老一辈筑港人从天津南下海口,修复了祖国南端的秀英港,随后,又承担起八所港的修复施工任务。

八所港第一期恢复工程,包括港池航道疏浚138万立方米泥; 342米长顺岸码头改造,以及其他防波堤、挡浪墙等水工建筑的修复工作。当时,经历过日本侵略和内战时期, 17万平方米的港池和航道25万平方米的水域内,遗留有许多弃置的弹药。为恢复港口使用功能,筑港人经历了人工铲除弹药的恐惧、机械设备的落后,以及难以想象的付出,久经海风吹打,圆满完成了工程施工任务。

对八所港有着同样深情的还有四航局的筑港人。八所港矿石码头栈桥改造工程是四航局为助力改善海南西部资源外运而建设的重要港口项目。“我是四航局第一批进入八所建港的人员,从湛江出发,要经过两天两夜的颠簸才能到达八所。 ”时任四航局测量员的李振忠回忆说。看到海南日新月异的发展,他从心底由衷地感叹:“我父亲李永喜是四航局的老工人,解放后参与了八所港和海南三亚等众多码头的建设,我重新站在父亲奋斗过的地方,为推动海南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现在我儿子也作为一名港口建设者在海南工作,这是一种精神传承,对海南的情感早已融入四航人的血液。60多年的相伴相随,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家庭,一家三代前赴后继,将人生最美好的阶段都留在了海南,这种深情早已刻骨铭心。 ”

筑港人离不开蔚蓝的海洋,也始终在蔚蓝色的事业中前进。在市场经济时代,一航局打破固守北方的观念,南下海南、珠海、深圳以及福建等地承揽工程,率先打开进入南方市场的大门,故事再次发生在海南。

1990年3月,一航局中标海口秀英港的两个万吨级泊位工程。一航局三公司200名员工组成海南分公司,在为期两年的施工中,不时肆虐的台风成为他们最深刻的记忆。

每年6月至8月,是海南地区高温季节,也是台风登陆频繁时期。据气象部门预报, 1990年有6至8次台风影响海南地区。当年8月28日, 16号台风横扫海南。秀英港外白浪翻滚,狂风挟着阵阵大雨,向工地装石码头砸来,码头桥板随时会被狂风巨浪卷走。工人冒着被大浪打入海中的危险,奋力从浪口拆卸桥板,运往安全地带。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艰苦作业,终于安全地拆完全部桥板;进入9月,工地又先后遭受两次台风袭扰,工程进度一再受挫。

北护岸是整个工程的关键,为抢回被台风耽误的时间,一航局三公司组织人力、物力,抛石班中午不休息,吃饭在工地,迅速推进工程进度。“已近子夜,而秀英工地却灯光如昼。预制场内,焊弧闪闪,马达隆隆,工人们站在十米多高的扶壁模板上打灰、振捣;储石码头上,铲车将一笼笼石块装到船上。 ”水上调度高岩回忆说。“开发海南大特区,港口建设前景很大。要开拓经营,必须打好眼下这头一仗,才能站稳脚跟。 ”在这种劲头感染下,次年2月,防波堤12个沉箱安装全部到位。

1991年的第11号台风,再次袭击了施工现场。台风来临之际,暴雨成灾、海水倒灌。分公司住处海军大院内一片汪洋,水深已近60厘米,两棵大树被拦腰斩断,竹楼宿舍顶盖随时有被揭盖的危险;施工现场更是浊浪滔天,狂风裹挟着暴雨以每秒45米的速度横扫各个角落……分公司经理李志勤为了上船安慰员工,在狂风骤雨中坚持趴在登船的板桥上,用尽全身力气,一点一点往上爬;船下为船带缆的同事靠不了码头,只好趴在烂泥汤里爬行前进。凭着战风斗浪的铁军精神,项目部出色地完成了泊位码头施工任务,并在南方市场扎下了根。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