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海洋”的约定
本报通讯员 张博旺 蒋雅文
6月初,渤海之滨风轻浪缓。中交疏浚承建的天津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即将竣工验收,滩涂上成片碱蓬草已透出点点殷红。项目办公室内,见习技术员李可可翻着退养还湿工程施工记录,指着一张碱蓬草照片说:“师傅,约定的日子快到了。”项目总工程师刘玉泽望向窗外,笑着点头:“是啊,咱们种的‘红’要成片了。”
该项目是天津市重点建设项目,获得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支持,涵盖包含退养还滩、退养还湿、互花米草治理等7个子项,涉及市政、建筑、绿化等多个专业领域。
2024年盛夏,新员工李可可随刘玉泽到退养还滩子项现场学习。30公顷滩涂上,碱蓬草连成一片“赤色海洋”。刘玉泽俯身细致察看碱蓬草根系,对李可可介绍道:“盐碱地条件差,但碱蓬草耐盐耐旱,能在此扎根,长势越好颜色越红,是滩涂生态恢复的重要标志。”李可可深受触动,当即与师傅定下约定:明年再赏赤色盛景。
然而,当刘玉泽将互花米草治理图纸、技术规范和土壤检测报告交给李可可,要求整合碱蓬草补种方案时,李可可当即犯了难:图纸上的潮沟线条、高程数据密密麻麻,土壤盐度报告里的“渗透压”“孔隙度”等专业术语频出,连续多日加班,方案仍无进展。刘玉泽察觉后,拿着图纸坐到李可可身边,用红笔圈出图纸上的关键节点,逐一解释标注含义,引导李可可抓住关键指标,并提醒道:“整合资料是要梳理逻辑脉络,像碱蓬草扎根,得深入图纸和数据才能找到方向。”
此后,李可可白天钻研图纸和资料,晚上就去师傅的办公室请教。一周后,他终于梳理出碱蓬草生长密度与底栖生物多样性的对应关系,主笔完成碱蓬草种植技术报告,为项目退养还湿种植工程典型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撑。
2025年3月,项目开展岩松栽植与碱蓬草补种施工。李可可化身“技术专家”,与团员青年们一起将碱蓬草籽和过筛细土均匀搅拌,按照每亩6千克标准播撒,覆薄土、盖土工布、喷水,并将现场记录发给师傅。看着徒弟发来的消息,刘玉泽欣慰地笑了,果断回复了一个“大拇指”表情。
5月,项目进入收尾攻坚阶段。借“五四”青年节契机,项目进一步深化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文明号等创建工作。李可可与5名青年职工主动申请加入“青年突击队”和青年先锋小组,在刘玉泽等业务骨干的带领下,围绕提升碱蓬草幼苗成活率课题开展集中攻关。他们10余次踏勘现场,每天3次记录植株数据,整理成图表并提出差异化种植方案,为后续养护工作提供了关键参考。
随着碱蓬草幼苗逐渐适应环境,李可可愈发沉稳自信,与小组成员提出“碱蓬草生长微环境调控”课题,尝试通过调节土壤盐分分布提升整体成活率。看着青年们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生力军,刘玉泽倍感欣慰,在项目周报中写道:“一代青年正在从学习者转变为推动者。”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碱蓬草种植面积达107万平方米,目标任务完成率达100%。
如今,项目验收日期临近,刘玉泽与李可可来到滩涂远眺。两代人在潮间带留下的脚印,如同碱蓬草的根系不断延伸,他们将曾经的苍凉滩涂,改造为如今充满生机的“赤色海洋”。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