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三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与黄骅港共成长

董文良

2020年7月,一群怀揣梦想的青年汇聚黄骅港,我便是其中一员。如今,站在正在建设的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地上,回首过往,个人成长的每一步都与黄骅港的发展紧密相连。我们既是建设者,更是中国港口行业向智能化、现代化迈进的见证者。

初入职场,我就参与到黄骅矿石续建项目。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港口工程之一,机电局将其作为青年培养基地,通过“师带徒”机制为我们分配了师傅。面对复杂的系统,我曾对设备调试无从下手,师傅从原理教起,带我拆图、跟进施工,鼓励我参与攻关。在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纸上谈兵与现场实战差距巨大,只有亲手实践、反复锤炼,才能把图纸和数据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机电局定期组织培训和研讨会,也让我快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施工方法。

黄骅矿石续建项目全程自主深化设计,用BIM技术优化了百余项设计,还自主开发控制系统,实现了设备远程及无人作业。为测试无人堆取料系统的稳定性,我们昼夜攻坚,机电局也全力支持,最终项目获9项省部级以上奖项及多项专利,我也从一个新手成长为能独立负责设备调试的骨干。这份成长,离不开团队的淬炼和机电局体系化的技术传承与创新支持。

2023年9月,机电局中标黄骅港多用途码头自动化改造工程,助力黄骅港向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迈进。项目的核心是6台自动化岸桥、14台自动化场桥及配套系统的全流程智能集成。设备整机滚卸上岸时,传统轨道运输受场地限制,效率低且影响生产,还需应对潮汐、多单位交叉作业等难题。我们创新采用模块运输车方案,经实地考察、方案编制、专家论证及潮高时间窗口的精准计算,在最后一批场桥入场中,600米非直线路线,每次转弯精准控制,最终以27小时卸5台的“机电速度”打破黄骅港大型设备装卸纪录。经过1年多的努力,项目顺利交工。站在自动化控制中心,望着忙碌的堆场,我想起开工时领导那句“把事交给你,我们放心!”这份信任,是比任何荣誉都珍贵的成长勋章。

2024年12月,黄骅港散货港区原油码头一期工程启动,我负责机电设备及前期筹备工作。这个30万吨级深水泊位配套90万立方米储罐区,年通过能力1420万吨,建成后将推动黄骅港向综合大港转型,年减临港炼厂物流成本7.8亿元,助力区域能源运输,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河北“向海发展”战略的关键实践。首次参加设计审查会,看到储罐区与深水泊位的联动布局,我深切体会到港口已成为区域经济的“动力引擎”。如今,我忙于设备采购对接和技术参数梳理,像5年前一样充满干劲,也更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建设的不仅是码头,更是“冀货出海”的通道,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支点。

5年间,黄骅港逐步发展为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我个人成长也是中国港口转型的缩影。黄骅港还有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我们因“让中国港口更智能、绿色、强大”的共同梦想凝聚在一起,下一个5年,会有更多挑战和奇迹,我们将与黄骅港并肩前行,向着目标勇毅迈进。

(作者单位:机电局)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