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舱里的薪火相传
本报通讯员 郑思婕
东海微茫,晨雾初开。一声汽笛划破海面,“三航翔安”起重船缓缓驶离码头,驶向浙江苍南海上风电场项目。甲板上,轮机长蔡炉生凭栏远眺,巍峨的起重臂勾勒出远海的轮廓,也勾起了他30余年与船舶相伴的记忆。从一名普通水手到执掌智能机舱的资深轮机长,蔡炉生的成长轨迹,正是三航局船舶施工处深耕人才培养、传承匠心精神的生动缩影。
时间回溯到1990年,刚踏入船舶行业的蔡炉生拜老师傅龚清标为师。第一次走进机舱,龚清标便拍着他的肩膀叮嘱:“小蔡,要记住‘轻重活不挑、苦累活不躲、急难活不推’,这是我们干这行的‘三不’真言!”后来,这句话也成了蔡炉生的座右铭。在船舶施工处,“师带徒”不仅是制度,更是融入血脉的传承——既授技艺,更传精神。
“三不”精神从第一天起就烙入蔡炉生心底。在施工处搭建的跨船型轮岗实训中,他总是抢着干活,从不计较分工。在师傅们的悉心指导下,他迅速掌握实操技能、摸清设备性能,一步步从普通水手成长为值班轮机员、二管轮、大管轮,最终成功考取轮机长证书。“没有师傅们的倾囊相授,没有培训和轮岗,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谈及过往,蔡炉生满是感慨。
随着三航局业务向海上风电领域拓展,智能化船舶逐步普及,施工处推出“信息化船舶人才专项培训”,组织蔡炉生等一批骨干船员走进设备厂家学技术、在仿真系统中模拟实操,还专门强化英语课程。2010年,有了信息化理论基础的蔡炉生被施工处派往“海狮1号”平台船,第一次接触到全自动化机舱实操。面对全英文操作系统,他牢记“急难活不推”,从零学起,日夜钻研语言与技术。一次作业中,推进器突然发生卡壳故障,若不及时处理,将导致工期停滞,造成巨额损失。凭借丰富经验与三航局的技术支持,蔡炉生迅速锁定“舵角反馈编码器信号偏差”问题,成功排除故障,为项目在风电“抢装潮”中挽回重大损失。
2020年,“三航翔安”监造项目启动,蔡炉生已成长为技术骨干。船舶施工处将监造现场变成“移动课堂”,让他带领年轻的轮机团队参与设备监造、调试与验收。徒弟许剑超跟着他跑遍北京、西安、大连等地,每天高强度工作超过10小时,累得忍不住抱怨。蔡炉生指着2500吨的主钩意味深长地说:“这吊的是国家工程的部件,更是培养新人的‘试金石’,半点都不能马虎!”在项目上“老带新、干中学”机制下,许剑超等一批新人迅速成长,现在已能独当一面。
如今,蔡炉生常会组织故障模拟演练,把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拆解成教学素材,还牵头开展绿色船舶技术研讨,带领年轻人探索节能降耗新方法。“三不”精神在他的言传身教中,深深融入新一代船员的血脉。
暮色渐浓,“三航翔安”顺利抵达作业区。机舱内,屏幕上中央监控系统数据跳动,年轻船员忙碌而有序。从龚清标到蔡炉生,再到许剑超,轮机舱的薪火,正沿着前辈开辟的航道,在一代代人手中接力传递,以匠心为帆,驶向更远征程。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