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道修成致富路
本报通讯员 张荣禹
在春寒料峭的川西高原上,神山村村民哈姆斯基裹着羊皮袄站在自家牧场上,望着蜿蜒在山腰间的“民生路”,粗糙的手掌摩挲着转经筒,喃喃自语:“今年的牦牛养殖数量还要继续增加,农副产业也得跟上,这样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二航局承建的S220线复建公路项目位于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全线穿越海拔2500米以上的“V”型深切峡谷。这条10公里的线路包含6座桥梁、3条隧道、13座涵洞及路基工程。
正式开工前,需在谷底架设一座长度达60米、限载45吨的钢栈桥,以便人员与设备跨越脚木足河。过河后,需修筑一条沿峭壁蜿蜒攀升、长达3公里的盘山便道,径直通向半山腰的正线施工现场。
项目路基施工途经神山半山腰处的神山村。世代以牦牛养殖为主业的神山村,虽辅有花椒、苹果等特产,却因险峻地形饱受困顿。村民放牧需将牦牛赶至3000米以上平缓地带,靠天然草药和冰雪融水喂养的优质高原牦牛肉销售却极难。
2022年深秋,项目部后勤主任胡勇正忙着给新进场的同事安排住宿,看见两个人开着一辆载着货物的拖拉机,缓缓朝项目部方向驶来。一番交谈后得知,哈姆斯基夫妇拖拉机上载着的,是一头意外坠亡的牦牛,他们希望能半价卖给项目部。原来,每年11月大雪封山前,村里养殖一年多的牦牛膘肥体壮,到了出栏的时候。当地商贩会集中在山脚下河对岸的省道边开始收购,养殖户们不得不开着拖拉机冒险通过约3米宽的牛道——这种专为运输牦牛修建的简易通道,沿袭着高原牧道按动物类别划分的传统。然而,牛道弯急、坡陡、路窄,晴天坑洼不平,雨天泥泞湿滑。牦牛在拖拉机颠簸转弯时,常因车辆不稳而落车坠崖,哈姆斯基的牦牛便是如此意外死亡的。了解情况后,项目部收购了大半的牛肉。
当年11月,脚木足乡政府找到项目负责人张正武,希望项目部能协助村民解决运牛难题。张正武得知后,调取航拍图比对:规划中的4号施工便道与最险峻的牛道有80%的重合。张正武当即表示:“既然决定开山修路,正应借此契机,把运输难题一并攻克,帮助村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在脚木足乡政府协调会上,总工程师方金优化调整方案。经过测算,跨河钢栈桥选址可以与藏民们限重5吨的悬索桥平行而建,除新建路段外,其余便道在原来牛道的基础上进行拓宽、降坡和硬化处理。
方案已定,但技术问题亟待解决。牛道改建段需在五级围岩区开挖,岩体破碎如酥饼,传统“先挖后护”的开挖方式极易引发山体滑坡。工程部部长李小龙带领团队驻守现场,最终采用“边挖边护”与“梯级防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修建,硬是在“豆腐渣”般的地质中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经过60天奋战,一条既宽阔又安全的新牛道如期建成,不仅让牦牛运输损耗归零,还使山货出山时效提升2倍,彻底结束了神山和日巴果等村不通大货车的历史。
2023年9月,又到了牦牛出栏的时候。商贩的卡车顺着新牛道直接驶上山腰,藏民们的牦牛可装车外运至50公里外的屠宰场。经加工后的新鲜牦牛肉快速装上冷链货车运往各地。昔日无法远销的花椒、苹果等农产品也变成了抢手货。
如今,项目即将建成通车,更为便捷的道路将给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这两年来,家家户户的腰包都逐渐鼓了起来,大伙的生活真的越来越有盼头了!”哈姆斯基向建设者们鞠躬致谢道。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