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三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改革谋发展创新添动力二公院厚植公路隧道发展新优势

刘继国 刘磊

二公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围绕中交集团“科技强基、人才强基”的鲜明导向,通过精细化改革,不断激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先后承担设计各类公路隧道3500余座,累计长度超过4500公里,拥有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世界海拔最高公路隧道、国内首座海底公路隧道等品牌工程设计业绩,成为公路领域国内唯一拥有钻爆、沉管、盾构、围堰及管幕等多种工法设计经验的企业,不断厚植公路隧道发展新优势。

聚焦行业发展前沿,争当科技自立自强的探索者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加强科研能力布局。聚焦公路隧道行业发展,重点布局深部地下空间精细化探测、超长海底隧道智能建造、隧道运营安全智能预警等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近三年隧道领域研发费用年均增长超15%,年均投入超1200万元;积极探索隧道结构安全智能预警防控、隧道运营安全智能管理、围岩信息智能判识等数智化手段在隧道全生命周期实践应用。二是聚焦攻克“卡脖子”难题,促进协同创新。针对复杂环境下深埋隧道地质信息获取难度大的行业痛点,通过“集团+属地+本部”多维立项,整合国内顶尖专家团队、科研高校、设备制造厂商联合攻关,研制出超前水平定向勘探装备。“水平定向钻隧道地质精细化探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应用于天山胜利隧道,有力支撑“交通强国”战略实施。三是基于“长板”拓领域,填补技术空白。立足传统山岭隧道中积累的钻爆、盾构等工法经验,创造性应用于水下建设领域,总结提炼出水下隧道结构设计理论,主编《公路水下隧道设计规范》《公路隧道设计细则》,参编《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等多部行业规范,填补国内外技术空白,持续带动公路隧道领域行业发展。

深化科研体制变革,打造隧道领域高水平创新载体

一是加强隧道研发平台建设。二公院作为集团大盾构产业链副链长单位,持续建设“中国交建隧道与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湖北省隧道与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在深地探测、超前地质预报、超长特大公路盾构技术、绿色智能建造等领域布局,主持及参与省级以上课题近70项。2023年“超长隧道结构运营安全智能预警与防控平台”取得重要进展,提升了运行期隧道的安全与服务效率。二是优化科研创新机制。建立全员考核评价体系,修订并发布《科技单位业绩考核办法》,搭建科技指标、经济指标、辅助指标“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创新实施揭榜挂帅、专职科研人员薪酬倍差、高端人才绿色招引通道等手段,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三是构建科研创新生态。在“产-学-研-用”的循环模式下,与江汉大学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电科天奥智能系统科技等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与联合攻关,研制出首台套千米级智能化、小型低碳水平定向钻机,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不断强化隧道领域的垂直竞争优势。

持续激发组织活力,推动优势产品在属地市场转化应用

一是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构建核心人才培育体系。按领域方向和行业需求制定招引计划,形成以博士团队为核心的研究矩阵。截止2023年底,公路隧道领域拥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人,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各类省部级专家人才20余人,逐步搭建“大师+专家+专职研发”的高端人才梯队;动态建好优秀年轻干部库,以多层次的“师带徒”为载体,制定系统的培养方案与人才推优计划,提高研发专注力与效能,专职研发人员比例持续提高,主营业务营收不断增长。二是加强隧道品牌建设,扩大公路隧道行业影响力。积极协办及参与了“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2023桥隧发展科技创新大会”等行业盛会,开展“大师点评”“名家论道”等多形式专业交流,更大激发技术人员的新思路和新想法,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奖60余项,多项创新成果获得业界关注与认可。三是加速优势成果转化,培植隧道领域属地应用场景。秉承“技术经营、质量经营、品牌经营、服务经营”经营理念,开展隧道领域技术成果宣讲与专业培训,将技术前沿与市场需求充分匹配,提高服务场景的精准性与覆盖面,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应用于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南京建宁西路过江隧道、孟加拉国卡纳普里河隧道等重点工程,助力隧道技术向更长、更大、更深、更绿色、更智能的方向不断迈进,促进大湾区、长三角、海西、中部城市群等重点区域互联互通,推动中国标准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地实施。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