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的必修课
本报通讯员 陈晓喻
“看到桥上正在施工的混凝土箱梁了吗?你去测量支架预压前后的沉降变化情况,至少观察两周。”这是三航局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项目测量主管、全国技术能手徐士月交给新员工李华富的第一个任务,也是李华富入职后的第一堂必修课。
工作34年来,徐士月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成功入选新中国成立70年工程建设行业百名“功勋工匠”。在“传帮带”方面,他曾作为教练员,带领中国交建代表队参加“中国技能大赛·中央企业工程测量工大赛”,并成功获奖。
“这都观察一个星期了,感觉没啥变化呀!”李华富忍不住发起了牢骚,“别急,惊喜在后面呢。”徐士月的一句话又让李华富充满了期待。他继续仔细观测记录每天的数据,一个星期过后,李华富惊讶地发现,沉降差值从2毫米变成了5毫米,趋于稳定,自此以后,“耐心”两个字深深地刻在了李华富的心上。
如果说“耐心”是徐士月为新员工准备的基础必修课,那么“严谨”就是核心必修课。作为超长超宽的水下隧道工程,高程联测时,测量员只能从太湖边绕行。由于一次绕行距离就长达40公里,为了保证测量精度,徐士月要求必须二次复核测量数据。此外,为了提高卫星的定位精度,徐士月带领李华富对每个测量区间连续观测4个时段,每个时段连续观测4个小时,一旦发现误差超出范围,马上现场纠正。慢慢地,徐士月的“严谨”成为了大家的好习惯。
随着测量工作的推进,徐士月发现使用常规仪器逐点开展土方量测量,效率低、出错率高。经过多次研讨,测量队还是找不到方法。一天,在太湖水面上拍摄风景的无人机引起了测量队的注意,看着小巧的高空摄影“能手”,李华富灵机一动,喊道:“师傅,无人机能不能用来测量土方量呢?”这个想法点醒了徐士月,于是“创新”这堂进阶必修课就此展开。徐士月带领李华富开始对无人机测绘技术进行攻关,还邀请了对无人机后期数据处理较为精通的测量员李伟加入研究小组,通过不断学习摄影测量、编程和测量处理软件,无人机测绘技术很快研究出来。经过验证,一个50万平方米的堆土场仅用1天半时间就能完成测量工作,较传统测量方法快了3天,测量精度满足工程要求。“只有抓住了创新,才能抓住高水平测量。”看着太湖水面上正在工作的无人机,徐士月笑着说道。
如今,在徐士月的带领下,太湖隧道项目的测量队员有了很大的进步,入职两年的李华富挑起了大梁,成为隧道主体结构放样验收的主力。未来,徐士月还将推出更多的必修课,培养更多优秀的测量工作者。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