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医疗队
<P>本报通讯员 杨珂 张皓
<P>“保暖,侧躺,保持气道畅通,开始供氧……”茫茫雪原,干脆的指令格外清亮。几位“白大褂”神情紧张,传递医疗设备的动作十分熟练,当急救车快速驶离现场,一阵掌声在空旷高原上久久回响。
<P>这是一航局久马高速项目高原反应急救演练的现场。久马高速位于四川省阿坝州,作为四川西北部首条高速公路出川大通道,建成后将成为连接成都平原经济区、阿坝藏区羌区和青海省的重要通道。可是在海拔3700米的高原上建高速谈何容易,建设者面临的首个难题便是高原反应。为此,项目部精心购置了氧气瓶、红景天等医疗物资,并邀请医疗专家为团队成员讲解高原反应的缓解救助方法。
<P>“尽管做足了准备,可是一次突发事件至今让我心有余悸。”项目党支部副书记王珍君介绍。一个黄昏,刚从现场回来的测量员黄威突然眉头紧皱,呼吸急促,很快失去了意识,吸氧过后,也丝毫没有缓解的迹象。“快去拿药箱!让他平躺,头偏向一侧,不要搬动!”资料员刘星星火速赶来。通过触摸脉搏、测量血压、查看血氧,她意识到,这是一次急性高原反应。她迅速从药箱取出酒精和针头,几针下去,黄威迷迷糊糊有了反应。紧接着,救护车赶到,黄威被推进了高压氧舱接受治疗。听闻事情经过后,医生对刘星星投来赞许的目光:“针刺放血,非专业人士想不到这点。”原来,刘星星曾是一名拥有从业资格的专业护士,不久前加入中交,成为项目部的一名资料员。
<P>“幸亏今天能及时帮上忙,但是项目沿线这么长,医院还那么远,一大批新工人马上就要进场,要是真有突发情况,不能及时救治,后果不堪设想。”当晚刘星星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第二天一早,她便找到王珍君表达了自己想法,“书记,大家都是家里的顶梁柱,都希望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我想利用业余,发挥专业特长,给咱工友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听后王珍君的眼睛瞬间明亮起来,“工友们的职业健康是项目部的大事。你缺什么器材,有什么困难,尽管提。”
<P>没多久,刘星星列出的清单渐渐变成了实物:听诊器、血压计、指夹血氧仪、氧气瓶……项目部还在驻地专门腾出一间医护室。此外,刘星星还配备了一辆面包车,以便她最快赶往需要的地方。
<P>几次出车救援,让刘星星意识到,如果能更加深入地普及急救知识,就能在专业力量到达之前争取宝贵的时间。于是,面包车摇身一变成了宣传车。“发生高原反应,首先侧卧、躺平,然后吸氧,服用葡萄糖缓解。”心肺复苏、看血氧、打绷带、上夹板……刘星星一遍遍地演示,还在过程中收获了三名志同道合的同事。卫生服务队在一次次的培训中正式成立。
<P>此外,为了做好项目员工的日常防护,卫生队还把面包车的后排座椅拆除,换上了简易桌椅,就这样,面包车又成了移动体检车。卫生队成员会定期到各个工点为大家量血压、测血糖、普及常见疾病护理知识。
<P>茫茫高原,一袭白衣与远方的雪山交相辉映。这支活跃在高原上的卫生服务队,如一叶承载工友们健康的小舟,传递着安康和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