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耙吸挖泥船
“航浚4001”轮现状
1970年,我国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耙吸挖泥船“劲松”号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成交付,成为“国轮国造”伟大征程的先驱船舶。“劲松”号取名来自毛泽东1961年所作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上世纪70年代末,“劲松”号更名为“航浚4001”轮。如今已入暮年的“航浚4001”轮,毅然奋战在施工一线,“乱云飞渡”中愈显从容。
为了提升长江口航运能力,1963年至1966年,时任交通部副部长谭真先后3次在上海召开长江口治理研究领导小组会议,提出了在长江口开挖设计深度7米、底宽200米至250米航槽的疏浚方案。1968年,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安排沪东、江南、东方红等多家造船厂及相关物资供应单位为上航局紧急打造一批挖泥船及辅助船舶,“劲松”号位列其中。1970年10月,由中船七O八所设计、江南造船厂建造的“劲松”号顺利交付,引发了当时中央新闻单位的广泛报道。
“劲松”号长115.5米,型宽18.4米,型深9米,排水量11700吨,舱容量4500立方米,最大挖深可达25米,是一艘自航自载、双耙双泵的耙吸挖泥船,设计单位还创新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船舶推进装置——可变螺距螺旋浆。
“劲松”号一交付就投入到长江口南北槽航道的试挖任务中,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长江口正式开挖人工航道。1975年6月,在“劲松”号全力疏浚下,北槽航道全线实现7米水深,实现了长江口航道由自然航道到人工维护深水航道的跨越。筚路蓝缕五十载,身经百战的“劲松”号先后参与了国内大多数沿海港口航道的建设。
为适应日益复杂的施工需求,“劲松”号先后经历3次技术改造。1985年,已经更名为“航浚4001”轮的“劲松”号因主机功率小,挖泥航速低,实施了第一次技术改造,通过彻底修理主机,使主机总功率提升到4737马力,满载航速提高到11.89节;通过加装6300型柴油驱动的泥泵机和导航通讯设备,改装耙齿及节能装置,成功使得船舶生产能力提升到世界疏浚船舶建造强国荷兰当时建造的同类型耙吸挖泥船的施工水平。
1997年,“航浚4001”轮再次实施技术改造,此次改造历时5个月,使得船舶基本达到当时主力耙吸挖泥船的技术性能。2006年,“航浚4001”轮进行了第三次技术更新,完成了对施工机具、动力设备和生活舱环境三大项目的改造,此时已经服役37年的“劲松”号重焕青春,再次投入到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建设中。
50余年栉风沐雨,“航浚4001”轮历史的痕迹依然清晰。如今,再次登上这艘老船,中压注油器上的毛主席语录清晰可见;驾驶台里车钟、平衡仪、汽笛操纵杆沿用至今;甲板首楼上两门火炮虽已拆除,但底座犹在。自交付以来,“劲松”号始终肩负着振兴民族疏浚的光荣使命,见证了大型疏浚装备国产化的崛起发展之路,激励着一批又一批上航人接续奋斗,为中国港口航道事业贡献力量。 (上航局整理)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