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三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两路”精神代代传

31名年轻员工组成的团队再次深入川藏线

1954年,川藏公路、青藏公路通车,包括公规院建设者在内的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60多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自成立以后,公规院的历史就与川藏公路紧密相连,“两路”精神成为始终指引公规院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1946年,李昌源赴美留学两年后毅然回国,投身火热的新中国交通建设事业。1952年底,李昌源被任命为川藏公路第二施工局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川藏公路的勘测设计工作。此外,还有五年如一日坚守在青藏高原,被誉为冰川雪域探路人的齐树椿;测设“怒江七十二道拐”的我国著名公路选线专家李鲁卿,这些都是公规院在川藏公路建设中涌现出的诸多筑路英雄的代表。

川藏公路建成通车后的1954年到1956年,公规院完成了拉萨-马尼干戈段的踏勘、测设及配合施工任务。前苏联专家在对川藏公路的布线考察之后赞叹:“几乎每一个点都是不可移动的!”1956年4月,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公规院的李昌源、齐树椿、李鲁卿、曾发栋作为修筑川藏公路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上世纪60年代初,李昌源、鲁世宗等人又参与了川藏公路西延段中尼公路的测设。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不足,蔬菜缺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规院建设者仍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完成了项目的测设任务。鲁世宗后来回忆说:“有一段20多公里路段处于深山峡谷之中,上下高差两千多米,白天要在悬崖峭壁间爬行,率先爬到山顶的人用绳子把山下的人一个一个拉上去,夜晚就在搭建的帐篷里昏暗的油灯下整理数据,绘出图纸。”

上世纪80年代,新一代公规院人赵春先和江建光接续前辈的事业,再次走进西藏,这一次他们是为墨脱公路选线。1984年8月开始,他们用4个月的时间先后调查了扎木、迫龙、遂拉至墨脱的三条公路路线。据赵春先回忆,那4个月的野外勘察,每一天都仿佛在历险,用的是最简单的装备,行的是最艰难的道路,必须用砍刀开路、棍棒打蛇、裹住裤腿防蚂蝗。至今他还珍藏着一张自己身挂吊索穿越雅鲁藏布江的外业照片,那是他也是公规院人的骄傲印记。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公规院31名年轻员工组成的团队再次深入川藏线。川西高原,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金沙江畔属于冰川地貌,随时都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面对经常横空出世的飞石,这群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为了选出1公里的合理线路,工程师们要在大山里反复攀爬20多公里。他们牢记30年前老一辈工程师的话:“选线要经得起历史考验。”

2019年,公规院又承担了219国道墨脱至察隅段设计咨询任务,年轻的外业勘察队员经受住了原始森林的各种地质灾害和猛兽出没的危险,在无人区一待就是6天。今年4月,外业勘察队员们再次走进察隅,开展219国道外业勘察。

60多年来,一代代公规院人既是川藏公路修筑的亲历者,更是“两路”精神的传承者,践行着公规院人从未改变的初心使命。

(公规院整理)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