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三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改造设备,为安全保驾护航

本报通讯员 张建雄 詹行塔

“整个项目完工,我们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可以放下了。”近日,在广东省武深高速公路仁化至博罗段二期通车仪式上,二公局仁博23标全体参建人员长舒一口气。

项目建设的12座桥梁,最高的可达36米,相当于12层楼高,共有266个高空盖梁和11600米护栏。高空作业时间长、风险高,但项目从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临近标段的代表纷纷前来取经。

瓦窑大桥开始高空作业前,项目负责人杨江峰特意召开安全专题会议,对项目高空作业技术方案进行安全再评审。看完汇报材料后,杨江峰心里就开始犯嘀咕:桥梁护栏施工的工人们使用的传统吊篮悬挂在桥梁外侧,工人施工完一段之后,需要重新移动吊篮位置,随之爬上爬下,这使得工作风险系数增高,且工人也十分辛苦。“能不能从设备上进行改进,达到更好的安全效果?”杨江峰提出自己的想法。

“大家原来都是这么干的啊。”面对同事不理解的声音,杨江峰态度很坚决:“安全第一,我们要通过技术革新、设备改造等方式,打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不能固步自封。”

带着这个思路,杨江峰召集项目团队围绕“安全”和“自动化”等核心理念,连夜讨论,构思出一个初步方案,再邀请专业机械公司对装备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和完善。终于,一个集行走系统、挂篮系统、起重系统为一体的“护栏模板拼拆台车”展现在大家眼前。

台车就像个移动天平,不仅可以自由行走,还能将挂篮作业平台升到高空,同时把护栏模板起吊到平台同一高度,一次就可以完成10米模板的拆装,作业效率提高的同时还可节约劳动力。“现在人只要站在挂篮作业平台上,在桥面上移动台车就可以到达下一个施工区域。”杨江峰介绍说。自作业平台和模板的吊装一体化后,可以实现模板吊装高度与平台完全匹配,不必再反复调整吊篮高度,更为便利的同时也保证了安全。

台车投入使用后,项目并没有掉以轻心,而是刮起一阵“设备改造风”。“我们希望通过创新改进一些设备,最大限度保护员工安全。”杨江峰认为,施工工艺的发展可以对加强施工安全保障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项目号召全体员工以“安全员”自居,为项目安全管理献言献策。

在全员盯安全的氛围中,又一个议题摆到项目例会的桌面上。原来,在狭长的作业平台上,作业工人浇筑护栏混凝土时,外侧属于高空作业,需要佩戴安全带,可安全带另一端却存在“无处安放”的烦恼。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项目团队经过会议研究,结合实际自主研发出一套“护栏浇筑安全防护绳”,通过在护栏模板两侧焊接圆环的方式,将一根钢丝绳穿过圆环固定在两侧,通过计算保证钢丝绳的位置位于腰部以上,且承重安全。工人将安全带挂在钢丝绳上,前进或后退移动安全带吊环即可,不用反复拆卸安装。“不仅解决了安全带可悬挂的位置,还为作业人员增加一道防护屏障,防止他们不小心从背后摔落。根据计算的钢丝绳长度,即使在跌落情况下,也只会下落十几公分,工人完全可以自己攀爬回到作业平台。”李鹏飞介绍说。

除移动台车和安全绳,项目还创新研发“隔离带护栏操作平台”“外挂式吊篮”,引进新机械“双柱式金属带液压锯床”,全面降低施工安全风险。

“安全管理是系统性工作,项目虽然大都是微创新、微改进,但安全系数的提升却是实实在在,今后我们将继续用技术创新、设备改造为安全保驾护航。”杨江峰郑重地说道。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