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三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水下浮运安装交给机器人

■本报通讯员 陈灵

近日,一航局甘井子预制场上出现了一个用钢板焊接的圆筒形“大家伙”,圆筒上方还安装了两个方形底座钢管口,圆筒内密布许多精密小仪器,任谁也猜不准这个“大家伙”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看着大家围了过来,施工员景慎全对同事朱炜炜催促道:“朱哥,你快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个新发明呗。”

“这是我们新制的‘水下浮运安装器’,用来运输和安装玻璃管涵用的。”朱炜炜自豪地说。

原来,一航局在承揽迪拜电厂玻璃管涵安装工程后,一直在探寻更便捷高效的玻璃管涵安装方法,在提出“水下浮运安装”理念后,便把这项试验工作交给了项目部。

按照传统施工方法,玻璃管涵均先由履带吊进行吊装,再由方驳进行运输,最终通过方驳吊机和潜水相配合的方法实现水下最终对接,但是施工工序杂、设备投入多、施工成本大,不利于机器整体运行和节约成本。

按照设计理念,新的安装器通过压水系统、动力系统和导航定位等系统的共同作用,完成多排、多跟玻璃钢管的上浮下潜、自行航运、精准定位等操作,最终实现水下自主航行、六维姿态调整、水下精准对接作业的“水下机器人”。

试验期间,项目部召开了排水、进水、排气、进气、增压、减压等项目的专题会议,共同出谋划策,集思广益。单调的试验、繁琐的计算反反复复地磨练着这个团队的脑力和意志。用朱炜炜的话说:“我那会儿真是满脑子里都是浮运计算的公式。”

好不容易盼到了“水下浮运安装器”正式下水的那天,朱炜炜带着他的团队小心翼翼地忙碌着,各类问题也随之而来。“小朱,安装器自重不够,安装器没法自主沉入海底!”调度张立德有些焦急地说。安装器是通过配置阀体控制进出水实现上浮下沉,但由于安装器自重不够,无法通过压水自主沉入海底。项目部通过反复计算,最后决定在安装器下部加两个重达3.5吨的配重块,加完配重块的安装器可顺利通过缆绳牵引到水下再从钢管组合体中分离出来。

如果说,技术考验的是智慧和耐力,那么创新挑战的则是勇气和胆识。在安装器和钢管组合体下潜试验过程中,由于试验钢管内有4道加固桁架,安装器与桁架多次碰撞容易将进气阀电线撞坏,安装器会因无法排水而不能实现起浮控制。经过研究,大家决定在安装器外侧安装三个直径为500毫米的气囊,通过气囊充气实现安装器与试验管体分离,既能有效地固定安装器,又能保护安装器各阀门与电线,最终安装器顺利达到试验目标。

虽说“水下浮运安装器”是个专业技术名称,但施工员朱炜炜更愿称其为“水下机器人”,因为这是一个终极目标,承载了更多的梦想和希望。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