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三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深中通道首个钢圆筒振沉

图为深中通道西人工岛第6个钢圆筒振沉现场 卢志华 摄

本报通讯员 王田 刘志温

初夏时节的伶仃洋,艳阳高照,江风雀跃。经过半年的准备,继港珠澳大桥之后的又一超级工程——深中通道迎来西人工岛首个钢圆筒振沉时刻。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各就各位,“海上大力士” 4000吨起重船“一航津泰”与38 . 5米、相当于13层楼高的钢圆筒相向而立。

“我们打设的首个钢圆筒直径28米,相当于1个国际标准篮球场长度;重637吨,相当于20架空载波音737客机的重量。 ”一航局一公司深中通道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徐波介绍说。要将如此一个庞然大物打设到十几米深的海底,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

交通部原总工程师周海涛曾分析说,深中通道钢圆筒大,地质水文条件复杂。钢圆筒振沉、清淤、填砂等关键施工环节,面临不小的技术挑战。

为保证钢圆筒打设顺利,项目部在港珠澳大桥“8锤联动锤组”技术基础上,创造性地选用了12台进口液压振动锤联动方案。当天,万众瞩目下, 12锤联动锤组最先入列。一根根粗壮的输油管,一端连接“一航津泰” ,一端插入锤组。锤组内外、船舶上下安装人员交替使用扳手、钳子、螺丝刀等工具紧张有序作业。

“如果说800多吨的锤组是将钢圆筒振沉的‘如来神掌’ ,那么这些油管便是锤组的‘输血管’ 。这些输油管为12个振动锤同步产生巨大击打力,将钢圆筒精确地‘摁’到指定位置。 ”起重指挥胡钢边比划边介绍道。

“12锤联动锤组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直径、最多锤组,激振力更大,也更细腻精确,这在国内是一大技术创新。 ”徐波自豪地说。为使钢圆筒精准入位,锤组需提供足够的激振力外,地基的处理同样不能忽视。“施工海域中的夹砂层,是我们遇到的一个地质难题。 ”徐波说,夹砂层硬度很大,钢圆筒无法穿透,采用常规的采砂船无法解决。

“在多次试验模拟后,一航局总工程师李一勇大胆提出利用深层搅拌船水下搅拌混凝土原理,将夹砂层搅碎,再用耙吸船清理的解决方案。 ”徐波说,经过不断地摸索,项目部最终自主研发出国内首艘海上深层环保软基处理船,夹砂层处理速度大幅提高,振沉时水下地势也更为平稳。

“锤组准备完毕,开始挂锤! ”胡钢洪亮的指令在对讲机中响起。12根比手臂还粗的钢丝绳立即挂套在“一航津泰”前端的挂钩上。锤组开始起吊,拖轮随即就位,“一航津泰”悬挂着800多吨重的锤组缓缓移向立于运输船上的首个钢圆筒。

“别看钢圆筒如此庞大,但在茫茫大海中它就像一叶扁舟。 ” 80后起重工刘艳虎说,暗流涌动的海底,结实坚硬的夹砂层,起伏不平的岩面,都会让施工中的钢圆筒变得“弱不禁风” 。

“我的工作就是要根据现场条件灵活操作,把钢圆筒吊到指定海域,让它准确到位。 ”刘艳虎说,看似风平浪静的海面,实则暗潮涌动。施工时,海面晃,船也晃,但要让钢圆筒尽量不晃,这是考验操作技术的关键所在。

“钢圆筒套好,夹头夹死,艳虎注意,两大钩起! ”胡钢的声音再次从对讲机中传来。操作间内,刘艳虎目不转睛地盯住已夹在12锤上的钢圆筒。他随即拨动摇头开关,钢圆筒缓缓离开运输船,一切顺利。

此时,碧蓝的海水开始涌动,“一航津泰”出现了稍许晃动。负责记录数据的技术新兵张博瞪大了眼睛,“数据出现波动,钢圆筒开始晃动! ”他急忙推了下身边的工程技术副部长刘保永:“部长,快看,钢圆筒开始晃动了! ”“别担心!那是海浪在涌动,让钢圆筒纹丝不动是不可能的。它晃任它晃,跟着波浪的节奏走,我们要找准时机,把它沉下去。 ”

从一开始就在全站仪旁盯守的测量员陶承才此时更为忙碌:“平面偏北7厘米,垂直前高9厘米! ”他眼睛不停地掠过各种测量数据,汗珠顺着额头淌落下来。对讲机的另一头,胡钢眉头紧锁。海面的每次涌动、钢圆筒的细微摇摆、振沉的精确位置在他头脑中不停地回闪着。时间一秒一秒过去,陶承才终于传来了那个期待的数据。

“快松双钩! ”听到指令,刘艳虎马上拨动摇杆,钢圆筒应声入海,开始自沉。紧接着,他按照既定方案放松双钩的拉力,钢圆筒在不断地纠偏校准中振沉进泥面。随后,在12联动锤组隆隆的响声中,深中通道首个钢圆筒振沉到位。截至目前,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已振沉6个钢圆筒,钢圆筒之间的首批4片副格也已振沉完毕。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