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草原植新绿
本报通讯员 孔德吉 郝明
“往年这时候,晾在外面的奶豆腐半天就蒙上一层灰;今年不一样了,新草芽都冒出来了,风里的沙子少多了!”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的修复草场上,护边员莫日更轻抚着嫩绿的草叶,语气里满是欣喜。
一公局集团承建的三北林草修复项目是国家“三北”工程黄河几字湾攻坚战的重要区域,这里常年受沙尘肆虐,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2025年3月,春寒未褪,项目团队已全员进场。草原修复的黄金期仅有短短数月,一旦错过,全年成效将大打折扣。为推进草原修复,项目团队提前考察当地土壤特质、气候条件,确定“林草结合”核心思路,以“上层灌木挡风、下层草本固沙”构建生态屏障。
可修复计划刚铺开,就遭遇牧民集体反对。“补植要禁牧,祖祖辈辈靠养牛羊谋生,禁牧就没了收入!”牧民巴特尔的话道出众人的担忧,“草原自己能长草,为啥要费这劲?”项目横跨7个民族村镇,语言不通、习俗各异,项目团队和当地牧民沟通一度陷入僵局。项目经理武海军邀请懂汉语和蒙语和当地方言的村镇干部当“翻译员”,带着团队入户把修复逻辑掰开揉碎跟牧民宣讲:“草原的草是能自己长,但这些年放牧多、风沙也大,草长的速度赶不上牛羊啃、风沙吹的速度,草场早就‘累着了’。现在禁牧是让草场‘喘口气’,等草长得密了,风沙少了,牛羊就有更多好草吃,咱子孙后代也能守着绿草原过好日子,不是只看眼前这点儿草。”反复讲解终于解开了牧民心里的疙瘩。为解决“禁牧断收”的难题,他又提出“以工代赈”,雇佣300多名当地牧民参与苗木搬运、种植、浇水等补植环节,人均日薪240元,收入有了保障,牧民们终于松了口。
种植过程中,武海军发现运输机械可能轧坏草原植被,当场叫停作业:“我们是来修复草原,不是破坏原有生态。”项目团队随即召开专题会,围绕“保生态、提效率”展开讨论,最终确定采用“科技+土法”的方案。划定机械禁行区,核心区用马队驮运苗木,无人机勘测远距离运输最优路线。可到了桑根达来嘎查村,补植灌木需要打坑,手工太慢,轮式打坑机重压下牧草成片倒伏。团队再次召开紧急会议,项目总工程师李晓光提出方案:“改履带式!履带接触面积大,能分散压强,再调整打坑口径,避免打坑时带起多余牧草。”项目团队连夜改装设备,反复测试履带松紧度,缩小打坑机张口口径,最终造出轻型履带打坑机。新机机身小巧,适应性强,草皮损伤率直降70%,补植效率提升40%以上。
今年7月,补植接近尾声。然而,东达乌素嘎查村的梭梭补植的苗木成活率仅40%。项目团队挖开枯萎的苗木,发现根系全烂了,症结很快找到,沙壤保水差,种植过深闷坏根系。项目团队紧急邀请林草专家和20年治沙经验老师傅,结合当地沙壤特性与梭梭生长需求,学来“深坑浅埋、围堰蓄水”等10项核心种植工艺。按根系长度挖40到50厘米深坑让根触湿土,苗木植入后仅覆5到8厘米沙土防闷根,在堆起10厘米环形围堰存水。20亩试验区试种半个月后,幼苗纷纷冒芽,这套方法随即全面推广,梭梭成活率跃升至80%。
截至8月底,项目团队完成24万亩退化林补植,草原修复推进40%。曾经的沙化草场,如今已见灌木成行、草本铺绿。而项目团队创新研发“上层灌木挡风、下层草本固沙”技术正在112万亩草原推广。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