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二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种养耦合实现“点绿成金”

    <P>本报通讯员 杨浩
    <P>南海之滨的湛江市金牛岛沿岸,白鹭翩跹,碧波荡漾,一片片红树林如翡翠绸带铺展,新生树苗在潮汐中摇曳,鱼虾欢跃其间,勾勒出一幅蓝绿交织的生态画卷。
    <P>广航局承建的湛江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规划种植红树林546公顷,同步实施3.02公里海堤生态化改造,开创性打造全国首个大规模红树林“种养耦合”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实现“护绿”与“富民”协同推进。
    <P>2024年9月,项目启动时,质疑声四起。“把鱼塘改种树,我们靠啥吃饭?”渔民们攥着渔网,跟项目团队道出担忧。项目经理王昊明白,“砍塘护绿”的老路子行不通,必须找到“生态”和“生计”两手抓的新路径。
    <P>那段时间,王昊带着团队扎根海边,白天跟着渔民下塘记录水质、鱼虾习性;晚上查阅资料,研究不同品种红树林的生态作用。他们发现,白骨壤、桐花树等红树植物的根系能净化水质、凋落物沉积分解后可转化为水产饵料,养殖塘的水体流动又能促进树苗生长。据此,项目团队创新性地提出“种养耦合”模式,保留部分鱼塘升级为生态养殖池塘,周边种上白骨壤、桐花树等红树林品种,为鱼虾提供生存“温床”;在红树林潮沟里养殖贻贝等贝类,其排泄物成了滋养红树林的“营养餐”;外围滩涂的红树林则化身“绿色长城”,抵御风浪、庇护鸟类,形成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
    <P>为了提升“种养耦合”模式的生态可持续性与资源利用效率,针对传统养殖普遍存在的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突出痛点,项目团队融合多项先进技术,在养殖池铺设新型防渗膜,防止用水渗漏并保护周边土壤,实现“节水”与“护土”的双重效果。配备循环水系统,将残饵和排泄物分离处理,转化成微生物饲料,变“闲置资源”为“养殖养分”。此外,项目团队还投放2586个生态贝礁,修复2800米岸线,为海洋生物创造栖息环境,也为生态养殖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
    <P>方案确定后,如何让渔民认可成了关键。2025年1月,项目副经理王玉生带队挨家挨户讲政策、算细账。他打开电脑,调出动态模拟画面:“大家看,如果保留部分鱼塘,改造成生态养殖池,利用微生物循环系统,不仅让鱼虾产量大大提高,成本也能降低不少呢!”他紧接着向渔民们介绍:“按老塘的养殖密度算,这个系统至少能节省3成饵料。”在团队耐心解释下,隔壁村的养殖户王强率先响应:“去年台风冲垮我家鱼塘,当时要是有红树林遮挡,损失能少一半。”他主动提出当试点,把自家虾塘改造成生态养殖池。
    <P>试点建设期间,渔民们天天蹲在塘埂上“监工”。看到工人铺防渗膜、调试循环水设备,有人忍不住凑上去问:“这玩意儿真能省饵料?”王玉生一边演示操作,一边耐心解答。看着这些“新鲜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渔民们逐渐打消疑虑。
    <P>3个月后,王强的养殖池迎来丰收。一筐筐对虾捞上来,过秤时电子秤的数字让围观渔民惊呼:“比去年多了一半!”实打实的收益让大伙彻底信服。2025年5月,“种养耦合”模式在周边大面积推广,越来越多渔民主动加入。
    <P>如今,漫步雷州海岸,昔日的养殖塘已然变成了“蓝色粮仓”与“绿色屏障”。老渔民们望着郁郁葱葱的红树林笑道:“以前是竭泽而渔,现在是养海致富,这种树路子真走对了!”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