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公里路基开创技术出海新范式
本报通讯员 陈晓雨 应思珑
2025年盛夏,贯穿马来西亚东西海岸的马东铁路建设如火如荼。在第六分部的路基现场,中交集团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科研骨干、项目试验室主任付文金俯身触摸刚碾压成型的填料层,脚下144公里的铁路基础已稳稳铺就。
时间回溯至2019年4月,六分部关丹试验室内,试验员桂霖彬拿着检测报告叹气:“付主任,土样塑性指数高达50,远超英国标准35的上限。”马东铁全长665公里,第六分部承担了144公里正线施工,占全线总长度的21.7%。然而,沿线80%的土源塑性指数超标,若外调填料,需从40至80公里外运输1190万立方米土石,不仅成本将激增上百万美元,工期或也因此延误。
面对“无土可用”,付文金却敏锐意识到:国内工程中从未遇到过这么高塑性指数的土样,或许问题不在土,而在检测标准。于是,他带领团队开启检测标准的“双轨实验”,分别采用两国标准对超标土样进行检测。数十组数据对比显示,中国标准检测的塑性指数均小于35。
为排除偶然因素,团队耗时半年检测全线118个代表性土样,证实问题根源在于检测方法差异:六分部大部分路基填筑用土属于细粒土及高液限粘土,中国标准对液限、塑限的测定方法更注重结合土壤颗粒组成、含水率变化等特性,更贴合实际。
结论有了,但如何说服设计方采纳调整建议?设计方对中国标准的适用性缺乏了解,付文金团队便依据不同标准下土样的检测数据,建立起中英标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经验拟合公式,以使用类似填料的工程运营期检测评估结果为支撑,撰写了数十页的《塑性指数检测技术指标澄清文件》,并于2021年3月首次向设计单位提出路基填料标准动态调整建议。
经过6轮技术答辩,设计方逐步被付文金团队说服——团队不仅展示了对比检测数据,更拿出国内多条铁路使用同类高塑性土的工后沉降监测报告,其中运营超过10年的项目沉降量均控制在设计范围内。同时,团队现场选取3段试验路基进行填筑监测,6个月的沉降数据与设计预测值高度吻合。最终,设计方将塑性指数上限调整至55。这一调整,让沿线80%曾被判超标的高塑性土源得到有效利用,土源利用率从20%升至近90%,1190万立方米填料基本实现就地取材,项目用土成本降低35%,工期压力大大缓解。
“我们也始终不忘前期对放宽土料技术指标可能影响工后沉降的担忧,经过5年多的沉降观测,路基沉降完全满足设计要求。”付文金难掩欣慰。2023年,这项“标准解法”被正式编入马东铁全线路基技术规格书,成为中国标准在国际工程中的又一成功实践。
2025年7月,第六分部顺利完成管段内全部隧道、桥梁、路基、涵洞的移交验收,中国标准的应用功不可没。后续,付文金团队还将通过技术研讨会、联合培训等方式推广中国标准,助力中国标准在东南亚铁路建设中的应用。
“标准不是用来束之高阁的,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希望,也有信心能在更多海外铁路项目建设中使用中国标准和方案,降低海外项目的技术和商务风险。”付文金说道。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