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首页>交通建设报>第二版
查看全部期刊
精彩内容

千件码头构件驭浪安家

本报通讯员 张雨薇

在福州港罗源湾港区6号、7号泊位项目施工现场,一座施工钢栈桥稳稳架设在海中。“通过搭建可承载大型设备的钢平台,我们实现了施工效率的跨越式提升。”项目经理蔡伟感慨道。

三航局承建的福州港罗源湾港区6号、7号泊位工程主要建设1个3.5万吨级散货装船泊位、1个30万吨级散货卸船泊位、1座引桥及港池疏浚等配套设施。作为福建省最大的高桩梁板式散货泊位工程,其主体码头平台需安装构件超1000件,型号达50多种。

2024年4月,项目原计划通过运输船进行水上构件运输。然而,福州港夏季台风频发,7至8级台风常见,海上运输百吨级构件的安全风险陡增。项目总工程师林猛看着BIM模型中整齐排列的钢管桩提出新思路:“我们可以在水上搭建含钢栈桥的施工平台体系,将水上作业改为陆上施工。”

项目团队随即联合设计单位开展设计验算,基于前期地质勘察报告,充分考虑抗风等级、海浪荷载参数等,决定在码头后沿与施工海域之间搭建总面积超1万平方米的钢平台——以植入钢管桩为基础,依次架设主横梁、贝雷梁组成“骨架”,铺设分配梁与面层钢板,并相应设置人行道栏及防护栏杆。

钢平台桩基施工阶段,由于勘察孔间距较大且海底存在局部地形差异,软泥层实际厚度及承载力与勘察数据出现偏差。当首根钢管桩入土时,深度比设计值浅半米,经复勘确认该区域软泥层含水率超出预估20%,呈流塑状分布,导致桩基持力层支撑力不足。

项目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调取三维地质模型与BIM施工模拟数据,结合现场钻探数据修正设计参数;另一方面组织专家论证,确定采用“斜撑桩+交叉槽钢”组合加固方案——以45度倾角焊接同规格钢管桩作为横向支撑,利用其水平分力有效抵抗台风、海浪等侧向荷载,同时在桩间以60度夹角交叉焊接槽钢形成“米”字格抗扭体系,分散各方向水平力。经加固,桩群承载力较原设计提升60%。

钢平台搭建完成后需接受安全“体检”。安全员林联品每日“号脉”式采用超声波探伤仪检测焊缝质量,运用涂层测厚仪检测防腐层厚度,对全部高强螺栓进行扭矩值复验并标注防松标识。同时,在关键受力部位安装高精度传感器,构建实时监测系统动态追踪平台作业稳定性。

2024年6月,钢平台成功投用。项目团队基于有效波高5米的海浪荷载参数、地基每平方米500千牛的承载力等关键数据,开展多维度力学分析与稳定性验算,结果表明其抗风能力达10级,可在极端海况下保持结构稳固。

钢平台不仅是构件安装平板车的运输通道,其上方还配备智能架桥机协同完成构件安装。“依托钢平台构建的稳定陆上作业面,智能架桥机得以发挥北斗定位系统优势,实现引孔、打桩、架梁拼装全流程作业,大幅提升构件安装效率与精度。”副总工程师林奋志介绍道。据统计,自钢平台投用以来,团队在保障运输安全的同时节省近700万元运输成本,运输效率提升2倍,缩短工期约2个月。

如今,项目水工主体结构已顺利完工,上百吨的码头构件精准安装到位,这些牢固的“钢铁脊梁”,正为码头的百年品质保驾护航。

地址:中国北京德胜门外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88 E-Mail: bjb@ccccltd.cn(我要投稿

电话:86-10-82016500京ICP备0600554号Copyright@2008 中国交通建设报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016909